綦江府發〔2020〕19號
?
?
?
重慶市綦江區人民政府
關于新形勢下推動服務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
?
各街道辦事處、各鎮人民政府,區政府各部門,有關單位:
推動新形勢下服務業高質量發展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是創造高品質生活的迫切需要。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決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不斷滿足產業轉型升級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經區政府研究,現就綦江區新形勢下推動服務業高質量發展提出如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深化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重慶提出的“兩點”定位、“兩地”“兩高”目標、發揮“三個作用”和營造良好政治生態的重要指示要求,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結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經驗啟示,培育壯大新興服務業,恢復發展傳統服務業,圍繞綦江打造“一點三區一地”總體目標,以創建國家高新區作為引領全局發展的主要抓手和重要動力,深化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產業轉型和消費升級為導向,以改革開放和創新發展為動力,以重大發展平臺建設為抓手,全面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主動融入主城都市區建設,大力推動服務經濟創新發展,促進綦江生產性服務業向社會化、專業化和高端化延伸,生活性服務業向便利化、精細化和品質化轉變,加快發展以“三線”為導向的服務業新業態、新模式,形成高端集聚、產業融合、特色鮮明和布局合理的現代服務業體系,提升服務和輻射帶動周邊區域發展的能力,努力建成渝南服務業發展新高地。
(二)發展目標
充分發揮綦江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和渝黔合作中的重要節點和先行示范作用,推動綦江商貿、物流、信息、金融、文化、旅游等提檔升級,加快形成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新增一批具有較強影響力和競爭力的服務業龍頭企業,現代服務業和農業、制造業深度融合發展,增強生產性服務業對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支撐能力。到2025年,服務業增加值規模不斷擴大,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50%左右;服務業結構更加優化,現代服務業增加值占服務業增加值比重60%左右;吸納就業能力持續提升,服務業從業人員占全區從業人員比重50%左右。服務業影響力進一步擴大,發展綜合環境更趨完善,成為推動綦江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支撐。
二、發展路徑
緊扣全面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和建設主城都市區重要戰略支點城市定位,明確發展方向、聚焦重點任務,堅持創新引領、推動融合發展、優化區域布局、深化改革開放、實施精準招商,大力推動服務業高質量發展。
(一)堅持創新引領,增強服務動能。
以大數據智能化為引領,以西部陸海新通道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重要節點、渝黔合作先行示范區為契機,全力推進西部陸海新通道(綦江)綜合服務區和西部信息安全谷建設。依托新一代信息技術,堅持數字化、智能化發展方向,培育發展服務業新業態,適應服務業內涵、形式及實現途徑新變化,搶抓疫情催生的“線上”市場機遇,積極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建設一批綜合服務平臺,高水平打造工業互聯網、物流服務、信息服務等生產性服務平臺和休閑娛樂、文化藝術、教育醫療等生活性服務平臺。
(二)推動融合發展,拓展服務業態。
深挖服務業跨界價值,推動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服務型制造,構建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培育一批市場主體,推動市場主體規模壯大、品質提升。發揮多元化融合主體作用,強化產業鏈龍頭企業引領作用,發揮行業骨干企業示范效應,激發專精特新中小微企業融合發展活力。抓好一批招商項目,依托“智博會”“西洽會”等平臺,加快引進一批產業帶動好、市場競爭力強的項目。推進服務業融合型載體建設,積極爭創國家高新區,爭取納入“十四五”國家老工業基地改造規劃、產業轉型升級試點示范。
(三)優化空間布局,推動協同發展。
堅持統籌規劃、優勢互補,依托區域資源稟賦,合理布局城市功能。著力提升完善城市服務功能。大力提升中心老城區服務能力,深度挖掘“母城”歷史文化底蘊,大力實施城市品質提升工程,著力發展住宿、餐飲、娛樂、購物、商貿、健康、家政等服務業,促進生活性服務業向精細化、便利化和品質化發展;優化完善新城區服務功能,重點發展金融、總部經濟、電子商務、會展經濟、都市物流、文化創意、體驗消費和旅游中介服務等服務業態,提升城市綜合服務水平和產業能級。著力推動生產性服務業集聚發展。依托橋河工業園、北渡鋁產業園和通惠食品工業園等現有產業基礎,重點發展現代物流、科技研發、工業設計和檢驗檢測等生產性服務業,推動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增加產品和服務的科技含量與經濟價值,加快創新發展。著力打造產城景融合服務業樣板區。高標準規劃,以永城片區為核心,加快推進綦萬創新經濟走廊建設,打造綦萬一體化同城化融合化發展先行示范樣板區,深度植入現代物流、文化旅游、康養服務、教育培訓、科技研發等服務業門類。著力建設服務主城都市區大市場。用好各街鎮歷史、人文、自然景觀等資源,推進休閑度假、農事體驗、科普教育、工業旅游等多業態融合發展,打造一批休閑康養小鎮,建成主城都市區“后花園”,加快服務業向特色化、差異化發展。
(四)深化改革開放,實施精準招商。
全面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建設主城都市區重要戰略支點城市,推動產業轉移承接、人才交流聯動協作,建成服務重慶、輻射黔北的“渝南門戶”。著力發展開放型經濟。加快推進西部陸海新通道綜合服務區建設,爭取布局保稅倉、保稅物流中心等海關特殊監管區,推動通道帶物流、物流帶經貿、經貿帶產業,變通道優勢為通道經濟;積極承接中新互聯互通示范項目,深化與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投資貿易合作,推動中新數字經濟產業園建設。著力優化市場環境。全面實施負面清單管理,深化“放管服”改革,打破有形無形壁壘,消除堵點痛點問題;出臺服務業創新發展激勵政策,完善要素、配套和平臺資源;探索事中事后監管新模式,打造公平、透明、可預期的法治化環境和國際一流的政務營商環境。著力實施精準招商。堅持“時間換空間、增量帶存量、收入換項目”,緊盯全市大戰略、大方向,高標準、高規格編制完成服務業高質量發展規劃;策劃包裝一批重大項目,按“一企一班”模式,組建專業招商隊伍,細化完善“建、運、營、管”聯合招商方案和實施路徑,積極爭取納入市級部門招商計劃,針對性引進一批具有市場競爭力的重大項目、行業領軍企業和骨干企業。
三、重點任務
準確把握服務業發展新形勢,創新服務業新供給,加快發展壯大金融服務、現代物流、商貿服務、文化旅游等生產性和生活性服務業,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務業向高品質和多樣化升級。
(一)金融服務
加快促進金融機構集聚。積極引進和大力支持銀行、證券、保險等各類金融機構在綦江設立分支機構,促進金融機構多元化集聚;大力發展融資擔保、小貸、私募股權基金、融資租賃等新型金融機,促進中小金融機構和新興金融業態集聚。強化普惠金融與金融創新。大力發展普惠金融,促進政策性、開發性、商業性、合作性金融優勢互補,強化金融服務“三農”和中小企業發展,優化金融網點布局;深化金融改革創新,加快發展科技金融、供應鏈金融等金融新業態;積極融入重慶功能性金融中心建設,爭取市級金融服務創新和改革在我區試點,鼓勵開展跨境金融服務。積極拓展融資渠道。推動設立產業發展投資基金,爭取引進風投等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發揮融資增信基金作用,支持重要產業集群發展;加大企業上市培育力度,完善企業上市扶持政策,積極推動優質企業上市;支持企業并購重組,提升企業市場競爭力;支持企業利用企業債、公司債、短期融資券、定向票據等直接融資工具,鼓勵企業開展海外融資。到2025年,金融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提高到4.5 %。
(二)軟件及信息技術服務
圍繞國家戰略,提升軟件技術創新能力,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構建以工業軟件、高端行業應用軟件、新興軟件、信息服務等為主的產業體系。引進培育龍頭型、成長型、創新型軟件企業,打造軟件知名產品,壯大軟件產業規模。助推智慧園區建設,打造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體系(齒輪)二級節點。結合綦江產業特點,著力打造工業 APP 生態,鏈接企業、園區、政府、人才以及上下游社會資源,共享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帶來的新生產力,解決企業在推進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助力企業智能制造升級和工業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地方經濟發展。以大數據智能化為引領,加快中新(重慶·綦江)數字經濟產業園建設,重點發展數據存儲、災備、采集、清洗、標注等數據服務以及云計算、超算、物聯網、5G通信等新興產業;加快推進平安綦江智慧平臺、智慧醫療、智慧城管、智慧校園、智慧水務等建設。到2025年,全區軟件及信息技術服務收入達50億元。
(三)科技研發與設計
建立智能制造服務體系。支持軟件企業面向裝備制造、能源礦產、新材料、集成電路等重點產業領域,積極推進構建包括云軟件應用、數據云存儲、生產協同、科研協同等功能為一體的綦江智能制造服務平臺建設,開展關鍵共性技術研究,提升產業智能化水平,為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提供技術支撐和智力支持。組建裝配式建筑產品、材料和裝備技術研發機構。重點研發建筑結構體系化、輕量化、標準化部品部件,預制混凝土構件生產設備及智能化信息控制系統,裝配施工成套技術與裝備,施工生產安全防護技術與設施,施工質量檢驗技術與裝備,提升產品技術含量和市場競爭力。依托公共大數據國家實驗室重慶分部,創建市級重點實驗室,重點開展以大數據融合集成、共享開放、安全隱私為核心的社會治理研究;以醫療、教育、交通為核心的公共服務智慧供給研究、以“5G+旅游、物流、制造”為核心的賦能研究。依托災備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西部中心,重點研究云災備關鍵技術、云災備標準體系、云災備測試驗證、云計算數據恢復技術等。到2025年,全區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營業收入達10億元。
(四)現代物流服務
構建集通道、樞紐、網絡、平臺于一體的物流運行體系,加快推進建設以兩大物流園為核心、六大物流分撥中心為支撐的“2+6”物流樞紐,建成輻射渝南黔北、服務西部陸海新通道的陸港型物流樞紐。統籌公路、鐵路、航空等各種運輸方式,優化運輸結構,打造便捷高效的多式聯運體系。整合各類資源建設公共物流信息平臺,重點承載多式聯運、分撥中心等公共信息服務功能,為企業提供一站式綜合信息服務。大膽探索物流降本增效綜合改革試點,構建以“配送網點為物流支撐、公共物流班車為配送主體、社會三方物流為配送輔助、個人自取自送為末端補充”的城鄉公共物流配送體系,推動物流降本增效。推動應急物流建設,完善應急物流保障機制,建立反應速度快、覆蓋范圍廣的應急物流體系。積極申報國家、市級骨干冷鏈物流基地,推動冷鏈物流全鏈條融合發展,支持商貿流通企業完善冷鏈設施。到2025年,構建科學合理、功能完備、開放共享、智慧高效、綠色安全的物流樞紐,轉口貿易、加工貿易、服務貿易等外向型經濟成為新的增長極。
(五)電子商務
壯大電子商務產業集群,提升全區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服務能力,打造電子商務強區。引進和培育大型新零售平臺總部企業,積聚全區電商優勢平臺、龍頭企業、電商主體、網商群體,不斷培育新的電商產品;推進農村電商提質增效助力鄉村振興,完善農村電商三級服務體系服務功能,提高區域農村電商集約化、規模化、智慧化水平;打造跨境電商綜合交易平臺,完善跨境電商020展示交易中心,規劃建設國際郵政小包分撥中心,打通“綦江造”出海、出國的新通道,利用通道發展跨境電商等增值業務,提供跨境商品展示交易、保稅倉儲、檢驗檢測、通關服務、交易結算和物流配送等綜合集聚服務。到2025年,全區網絡零售額達40億元。
(六)會展服務
高規格舉辦特色會展。培育具有民族、民俗特色的專業化會展企業,定期舉辦“齒輪產業高質量發展論壇”“鋁產業鏈創新發展高峰論壇”“智慧物流論壇”“災備產業聯盟論壇或年會”“西部陸海新通道(綦江)綜合服務區建設高峰論壇”等專業會展。建設會展中心。依托中央商務區,積極引進民營企業建設高端商務會議中心、高端酒店等,配備不同規模的會議室、宴會廳、報告廳、停車場、商務中心、展覽中心等設施,提升會務服務水平。打造以品牌化、高端化、市場化、專業化、智能化為方向,形成以會展為主,集工業博覽、影視拍攝、文化創意、電子競技、藝術品市場、特色餐飲花園酒店、休閑娛樂于一體的會展基地。到2025年,會展業直接收入達2億元。
(七)檢驗檢測服務
引進建設網絡攻防靶場,開展網絡安全等保測評、安全監測、監測認證、攻防演練、應急響應等服務。培育智能制造、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建筑現代化產業實現從研發、設計、生產制造、檢驗檢測、流通銷售等全產業鏈一體化服務。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溯源體系建設,成立產業聯盟,推進食品質量安全追溯智能化,綜合運用二維碼、無線射頻RFID自動識別、移動互聯等技術和裝備,打通食品產業鏈全流程的質量安全監管環節,實現食品生產加工流轉全程透明可追溯。發展一批融合分析試驗、標準研制、技術研發、培訓咨詢等多功能的檢驗檢測服務機構,加快建設“中國齒輪交易平臺”,鼓勵公益性檢驗檢測機構和平臺建設。到2025年,全區檢驗檢測機構達10家以上,營業收入達1億元。
(八)教育培訓服務
以滿足高品質教育培訓需求為導向,發展多種形式的教育培訓服務。引進培育職業培訓、技能培訓、興趣培訓、幼兒教育等市場供給主體,推進職教實訓基地建設。推動教育教學改革與產業轉型升級銜接配套。重點發展信息安全、物流、裝備高端制造、醫療衛生、城市管理、旅游等專業教育,為陸海新通道綜合服務區大數據產業發展、物流產業發展定向培養專業人才。廣泛開展城鄉社區教育,促進學校教育資源服務社區居民。鼓勵各類社會培訓機構依法開展教育培訓活動。加快推進教育培訓信息化建設,發展遠程教育、網絡培訓、線上授課等,促進數字資源共建共享。到2025年,建成現代職業教育和終身培訓服務體系,基本實現教育培訓信息化、現代化。
(九)健康服務
加強疾病預防尤其是流行性疾病預防體系建設,開展重大公共衛生及傳染病預警智能監測,提升疾病預防控制水平。推進重大疾病應急救治體系建設,提升醫療衛生行業平戰轉換能力。持續深化健康醫療大數據在衛生健康系統的臨床治療、公共衛生、行業監管等方面的智能應用。建立健全全區居民健康信息平臺,建立醫療資源合理利用、多系統互聯互通、信息充分共享的全區衛生健康信息化應用體系。結合線上線下打造綦江區“互聯網+醫療健康”新模式,推動醫療服務與智慧醫院建設,實現遠程會診,遠程醫療等服務。推進重點專科醫院建設,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繼續推動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提升中醫藥醫療衛生服務水平。持續推進區中醫院“三級”醫院創建工作,鞏固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創建成果,創建重慶市中醫康復中心,基層衛生院中醫館設置率95%以上,提升中醫藥醫療衛生服務水平。積極對接西南大學、重慶食品工業研究所、重慶中醫藥研究院等高校、科研機構,力爭組建大健康產業研究院,為綠色食品大健康產業發展提供創新發展動力。圍繞全生命周期管理,培育發展健康咨詢、康體美容、康復保健、健康保險等服務門類,推動健康服務與旅游、養老、保險、體育跨界融合發展。到2025年,全區醫療衛生服務業增加值占服務業增加值比重達5%左右。
(十)文化旅游體育服務
擴大“三養綦江·三想之地”品牌影響力,積極整合旅游資源,不斷完善文化旅游公共服務設施,開發打造高品質景區、度假區,聯線川渝黔旅游,打造知名休閑旅游目的地。著力發展康養旅游、“紅色旅游”、古鎮精品旅游和鄉村旅游,培育發展工業旅游。完善“快旅慢游”交通網絡、文旅設施、智慧平臺,不斷豐富文化旅游產品體系,探索“云旅游”模式,培育智慧旅游、數字文化館、數字美術館、數字博物館等“線上文體游娛”新業態。深挖綦江人文底蘊,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推動文創產品開發設計。積極培育場館服務、健身休閑、競賽表演、中介培訓等體育服務業,推動體育健身、體育旅游、體育傳媒、體育會展等相關業態融合發展。探索綜合性運動會的市場開發和運作模式,積極策劃引進一批賽事運營企業和項目,引進國內外知名體育賽事,開發體育表演市場、做大品牌體育賽事。到2025年,力爭創建1個國家級旅游度假區,1個5A及景區,全區旅游總收入達100億元。
(十一)養老托育服務
統籌解決“一老一小”問題,加快建設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支持社會力量發展普惠養老托育服務。推進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全覆蓋建設,升級改造農村特困人員供養服務設施,建設農村失能特困人員集中照護機構。實施“互聯網+養老”行動,建設養老機構運營管理平臺,健全監督管理體系,積極對接全市智慧養老大數據信息平臺。大力發展公辦幼兒園,積極扶持普惠性民辦幼兒園。推動建設具有示范效應的嬰幼兒照護服務機構,支持有條件的幼兒園提供托幼服務,支持增設嬰幼兒照護服務設施。到2025年,養老服務業持續繁榮,社會化養老服務床位運營比例超過70%,護理型床位比例達到55%。
(十二)批零住餐服務
建立健全現代批發零售服務體系。推動傳統批發市場“觸網”升級,培育品牌連鎖便利店,創新發展無人商店、智能商超等新零售,引進和培育大型進口產品分銷企業。鼓勵零售企業采用移動支付技術,使用自助終端、智能機器人等智能設備,推廣“無接觸”配送模式。鼓勵餐飲企業開辦“網上餐廳”,支持平臺型企業聯合線下餐飲門店拓展外賣業務。以“中心城區”和鎮街、景區為重點,布局一批精品酒店、美食街、特色民宿、特色餐飲店。加大餐飲住宿企業、平臺服務企業的安全、衛生和服務標準監管,為消費者提供安心安全的線上線下消費環境。加強商貿品牌建設,繼續推進老字號認定和培育發展,優化美食地理圖冊,提質增效“十字金街”等成熟商圈,提升全區高端消費吸引力、輻射力。打造一批特色商業街與家居建材、農產品、工業品、再生資源等專業市場,著力優化區內商貿服務布局。乘勢發展夜間經濟,規范夜市管理,舉辦夜市消費活動,培育夜市消費核心區,匯聚更多商氣、人氣、財氣。鼓勵企業采取小程序、直播、微信、短視頻等社交平臺,提供“云逛街”體驗式服務場景。到2025年,全區培育形成2—3個億元級大市場。
(十三)社區及家政服務
圍繞創造高品質生活,構建便利、規范的社區及家政服務體系。合理布局社區便民服務設施,豐富社區醫療、保潔、養老、看護、維修、美容美發等便民服務內容,提升物業管理、安保、快遞配送等規范化、標準化水平。鼓勵在鄉村建立綜合性服務網點,提高農村居民生活便利化水平。鼓勵和支持有實力的商業品牌企業到社區通過發展直營、加盟等形式整合社區商業資源;支持品牌連鎖企業建設服務多個社區的物流配送中心,作為物流中轉站點和末端配送站點。積極培育一批具有知名品牌的大型龍頭家政服務企業和中小型專業家政服務企業。同時壯大社區服務隊伍,廣泛開展社會互助活動。實施家庭服務信息平臺建設工程,開發家庭服務APP,打造面向家庭的手機移動智能終端。加強家庭服務業規范化建設,探索建立家庭服務業質量評價體系,健全失信懲戒和守信褒揚機制,將家庭服務供需各方誠信納入社會信用體系。推廣家政服務機構職業責任險,鼓勵為工傷保險法定實施范圍之外的從業人員投保人身意外傷害險。到2025年,全區實現消費者家政服務滿意度評價達85%以上。
(十四)高端服務業
服務外包。引進服務外包知名企業,發展知識、服務、業務流程外包,拓展服務外包行業領域。加快發展與制造業聯動的研發設計、信息技術服務、現代物流、電子商務、會展服務、節能環保服務和人力資源服務等服務外包業務,大力發展文化創意、教育、現代物流、健康護理、科技服務、批發零售、休閑娛樂等領域服務外包。專業服務。培育發展人力資源、會計、法律、審計、公證、咨詢、信用、知識產權、智庫服務等與產業發展轉型升級緊密相關的專業中介服務業。高端商業。推動商貿服務業加快業態創新、管理創新和服務創新,提質增效成熟商圈,擴容升級新興商圈,培育商業向品牌化、體驗式、互動性、綜合型發展。到2025年,全區商業增加值達75億元。
四、扶持政策
堅持政策支持優先傾斜、資金扶持優先安排、資源要素優先保障、工作謀劃優先考慮,建立健全服務業高質量發展政策支撐體系,為服務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一)優化政府服務
1.?加大政府購買公共服務力度。適合采取市場化方式提供、社會力量能夠承擔的公共服務和管理事項,可通過政府采購、特許經營、委托等方式向社會購買。擴大政府購買范圍,優化政府購買服務指導目錄,加強購買服務績效評價。
2.?破除社會資本參與政府公共服務的制度性障礙,支持民營企業、社會組織平等參與提供公共服務。健全公開遴選、評估體制機制,加強市場監管,建立健全公共服務市場化保障措施。
(二)加大財稅和價格支持
3.?加大財稅精準投入力度,用足用好各類中央專項資金和政府引導基金,支持發展服務業關鍵領域、重點行業和新興產業。
4.?凡符合條件的服務業企業,可享受西部大開發稅收優惠政策減按15%繳納企業所得稅。
5.?落實好生活性服務業增值稅加計抵減政策,對符合條件的生活性服務業納稅人按照當期可抵扣進項稅額加計15%,抵減增值稅應納稅額。
6.?落實好小微企業普惠性稅收減免政策,對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減按50%征收資源稅、城市維護建設稅、房產稅、城鎮土地使用稅、印花稅(不含證券交易印花稅)、耕地占用稅和教育費附加、地方教育附加。
7.?落實提高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股權激勵遞延納稅和技術成果投資入股選擇性稅收優惠等政策。
8.?認真落實《財政部稅務總局商務部海關總署關于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零售出口貨物稅收政策通知》(財稅〔2018〕103號),對符合條件的電子商務出口企業貨物實行增值稅、消費稅免稅政策。
9.?加快推動落實工商用電同價政策,服務業與工業用氣、用水同價政策;支持服務業企業參與電力市場交易。
(三)強化金融要素支撐
10.?推動設立并發揮產業發展投資基金作用,重點投資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加大對現代服務業支持力度,促進服務業升級發展。
11.?支持發展動產融資,推動知識價值信用貸款、商業價值信用貸款試點擴容增效,發展知識產權質押、信用保險保單質押、股權質押、商業保理等輕資產融資。
12.?引導有條件的服務業企業利用主板、中小板、創業板、科創板、“新三板”、私募股權開展股權融資。
13.?提高企業信用貸款和中長期貸款比重,更好滿足中小企業融資需求。做大小微企業融資擔保規模,建立完善企業貸款風險補償機制。
14.?積極引導銀行機構落實系列金融政策支持疫情防控舉措,加強對實體經濟、疫情防控、社會民生等領域的金融服務保障,加大對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市場化融資困難但發展前景好的企業和單位信貸支持力度。
(四)保障用地需求
15.?按照集約節約利用土地的原則,優化用地結構和土地供應調控機制,保障重大服務業功能性載體和重大項目建設用地。
16.?對符合規定的工業企業利用存量房產、土地興辦生產性服務業的,經批準可在5年過渡期內繼續按原用途和土地權利類型使用土地。加強歷史建筑的活化利用,有效發揮建筑服務功能。
(五)提升消費能力
17.?加大電子產品、汽車等消費促進力度,嚴格落實國家新能源汽車購置補貼和免征車輛購置稅政策。鼓勵金融機構豐富消費信貸金融產品,根據個人消費者征信評估和消費能力,合理放寬消費信貸期限,降低消費信貸利率;鼓勵銀行合理延長個人信貸、信用卡等免息還款期限,進一步刺激消費增長。
18.?探索制定發放實物消費和服務消費券政策,激發釋放被抑制、被凍結的零售、旅游、娛樂、餐飲、住宿消費活力。適時推出景區門票減免,制定系列文旅消費優惠措施。
(六)擴大開放合作
19.依托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加強資源共建共享,協同對接產業政策,共同實施一批服務業重大項目和事項。
20.?依托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范項目實施,引進新加坡優質資源,推動建設中新(重慶·綦江)數字產業園,積極拓展其他領域合作。
21.?推動金融、電信、教育、醫療、文化等重點服務業領域擴大開放,擴大外資投資服務業的經營范圍。
五、保障措施
(一)強化統籌協調
建立健全服務業工作協調機制。成立區服務業高質量發展領導小組,組建專門機構,統籌推進全區服務業高質量發展工作,研究提出發展規劃、發展政策、重點任務和重大項目,協調解決有關全區服務業發展中的重大事項、重大問題。各行業部門負責制定并落實各領域發展計劃,推進項目建設。各鎮街成立相應協調推進機構,推進各類服務業集聚區和重大項目建設。各服務業行業協會要主動作為,規范市場秩序,引導企業誠實守信經營。
(二)優化營商環境
進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依法依規簡化項目審批程序,加快審批進度,規范行政執法,落實好減稅降費政策,切實減輕企業負擔,有效保護各類投資主體合法權益,穩定投資信心,激發投資活力。全面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對服務業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實施包容審慎監管,在質量監控、消費維權、稅收征管等方面實施線上線下一體化管理。進一步完善商圈服務管理體制機制,優化提升商圈管理服務水平。推進服務市場誠信體系建設,推動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構建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強化服務業價格監管,及時查處消費侵權等問題。
(三)增強人才支撐
發揮行業主管部門和企業主體作用,建立完善服務業領域企業家、創新創業人才和高層次管理人才引進培育機制,發展高級人才尋訪。推動生產性服務人才專業化、生活性服務人才職業化發展,暢通非公經濟組織人員和自由職業者職稱申報渠道。強化匠心服務精神和職業素養。深化人才服務功能,全面做好產業人才服務工作。支持區內高校、職業學校加強服務業相關學科專業建設,探索訂單式人才培養機制。
(四)加強統計監測
以國民經濟行業分類為基礎,圍繞現代服務業新模式、新業態,認真分析服務業重點行業、新興行業的統計范圍和統計指標,重點加強對電子商務、現代物流、文化創意、科技服務業等新興行業統計和監測,定期發布相關統計信息和監測分析報告,逐步形成年度、季度信息發布機制。加強政府部門間的協調與合作,建立起多部門的統計監測分工合作體制機制。
?
?
?
?
?????????????????????????重慶市綦江區人民政府
???????????????????????????2020年10月14日
(此件主動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