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性爱视频,国产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欧美MV日韩MV国产网站,三年片在线观看免费观看高清电影

首頁>政務公開>政府信息公開目錄>政策文件 > 其他文件

重慶市綦江區人民政府關于印發重慶市綦江區文化和旅游發展 “十四五”規劃的通知



各街道辦事處、各鎮人民政府,區政府各部門,有關單位:

《重慶市綦江區文化和旅游發展“十四五”規劃》已經區委、區政府研究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

?

????????????????????????????????????????重慶市綦江區人民政府

 ?????????????????????2022720

(此件公開發布)

?

重慶市綦江區文化和旅游發展“十四五”規劃

2021—2025年)

??

20227

?

?


?

????

?

第一篇 ?發展基礎和總體要求

第一章 ?發展基礎

第一節 ?發展現狀

第二節 ?發展環境

第二章 ?總體要求

第一節 ?指導思想

第二節 ?發展原則

第三節 ?發展目標

第二篇 ?加快文化強區建設

第三章 ?加快建設重慶重要紅色文化高地

第一節 夯實紅色文化基底

第二節 打造紅色文化地標

第三節 塑造紅色文化品牌

第四章 ?完善優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第一節 ?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第二節 ?實施公共文化設施補短板工程

第三節 ?實施公共文化產品提質工程

第四節 ?實施公共文化服務提效工程

第五章 ?推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

第一節 ?加強文物保護

第二節 ?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

第三節 ?推動文化遺產活化利用

第六章 ?推動文藝事業繁榮發展

第一節 ?推進文藝精品創作

第二節 ?優化文藝創作環境

第三節 ?優化文藝組織網絡

第七章 ?推進廣電傳媒高質量發展

第一節 ?鞏固壯大主流輿論陣地

第二節 ?提升內容生產和創新能力

第三節 ?提升廣電公共服務水平

第八章 ?推動現代文化產業發展

第一節 ?培育文化產業新業態

第二節 ?推動文化產業集聚發展

第三節 ?完善文化產業市場體系

第三篇 ?加快知名康養休閑目的地建設

第九章 ?優化全域旅游空間格局

第十章 ?拓展全域旅游產品

第一節 ?做強康養度假旅游

第二節 ?做靚紅色研學旅游

第三節 ?做優古鎮古跡旅游

第四節 ?做精綦河濱水旅游

第五節 ?豐富鄉村休閑旅游

第六節 ?提升城市商服旅游

第十一章 ?優化全域旅游要素體系

第一節 ?提升旅游接待服務品質

第二節 ?優化旅游交通集散體系

第三節 ?推進旅游智慧化和標準化建設

第四篇 ?推進文旅融合發展

第十二章 ?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

第一節 ?提升旅游文化內涵

第二節 ?推進文化設施旅游化利用

第三節 ?創新文旅融合機制

第十三章 ?開展文旅品牌營銷

第一節 ?策劃特色游線

第二節 ?構建營銷體系

第三節 ?加強開放合作

第五篇 ?規劃實施

第十四章 ?強化規劃實施保障

第一節 ?提升治理能力

第二節 ?強化實施保障

第三節 ?制定行動計劃

?

?

?

?

?

?

?

重慶市綦江區文化和旅游發展“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

?

為貫徹落實《重慶市文化和旅游發展“十四五”規劃》和《重慶市綦江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結合綦江實際,編制本規劃。規劃期為20212025年,展望至2035年。

?

第一篇 ?發展基礎和總體要求

?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我們要把握發展大勢,堅定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區,加快推動知名康養休閑目的地、重慶重要紅色文化高地建設,奮力譜寫文化和旅游發展新篇章。

?

第一章 ?發展基礎

?

“十三五”時期,我區文化和旅游發展成效顯著,為“十四五”期間應對國際國內環境變化,推動文化和旅游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第一節??發展現狀

“十三五”期間,我們聚焦文化強區和知名康養休閑目的地建設,全區文化和旅游呈現穩中有進、繁榮向好的發展態勢。

文化旅游經濟持續增長。“十三五”期間,文化產業快速發展,2020年全區文化產業增加值達11.16億元,規模以上文化企業增至10家、文化市場主體超過900家。基本形成全域旅游發展格局,2020年旅游業增加值達16.9億元,年旅游接待人數、年旅游綜合收入分別為1539.6萬人次、74.1億元,人均旅游消費增至498元,年均增幅超20%

公共文化服務全面提升。設施更完善,建成21個鎮(街道)、381個村(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文化館圖書館總分館實現街鎮全覆蓋,打通公共文化服務“最后一公里”。產品更豐富,開展中國夢主題青歌賽、“三節”等區級示范性文化活動,持續推進文化惠民工程,為人民群眾購買文化演出服務84場次/年、送流動文化服務進村1200場次/年、放映惠民電影4102/年,公共文化服務形式和內容更加豐富。服務更高效,開展2輪基層公共文化服務設施運行管理專項整治,規范公共文化服務評價機制,推行“重慶文化云”公共文化服務物聯網平臺,圖書館一卡通等實現街鎮全覆蓋,公共文化服務效能進一步提升。廣電事業持續發展,率先完成區級融媒體中心建設,推進農村直播衛星“戶戶通”、農村廣播“村村響”建設,安裝直播衛星“戶戶通”4.4萬戶。市場監管機制更加完善,市場治理能力明顯提高,綜合執法效能顯著增強。進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質,成功創建市級文明城區。

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穩步推進。文化研究取得突破,推動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僚學研究中心和中國百越民族史研究會僚學研究委員會落戶綦江,召開僚學研究學術會議,出版三輯《僚學研究》和長篇歷史小說《南平僚傳奇》合訂本,發表研究文章110余篇,地方文脈更清晰、內涵更豐富。文物保護持續推進,新增市級、區級文物保護單位各2處,全區99處市(區)級文物保護單位“四有”檔案整理工作順利完成。非遺傳承卓有成效,入選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7項,創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所4個、傳承教育示范基地6個、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1個,收集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線索700余條。

文藝事業持續繁榮發展。文藝創作成績斐然,成功入選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創作農民版畫1687幅,獲國家級獎項12項、入選市級展演平臺或獲獎近40項(幅),永城吹打入選國家文旅部重點文藝活動展演。文藝創作環境更加優化,出臺文藝創作扶持和獎勵辦法,鼓勵扶持地方文藝作品100余件。

旅游品牌體系基本成形。成功創建老瀛山國家4A級旅游景區、橫山市級旅游度假區、東溪古鎮市級特色小鎮,成功創建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區、國家級鄉村旅游重點村、國家標準示范休閑農莊和國家標準示范創意農業園區五大國家級鄉村旅游品牌,成功創建市級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鎮3個、示范村(社區)5個、示范點8個。

旅游影響力持續擴大。綦江農民版畫元素時裝登上美國紐約時裝周舞臺,標志著重慶首個文創產品登上世界四大時裝周舞臺。20192020“雙曬”大型文旅推介活動先后斬獲市最佳作品獎、最佳創意獎,綦江篇全網累計閱讀量達6億余次。多次參加西旅會、文博會,獲最佳組織獎,綦江文旅官方微信、微博粉絲量共達13.3萬,獲評2019微博文旅創新營銷案例大獎、聽眾最喜歡的旅游目的地。

?

第二節 ?發展環境

“十四五”時期,我國發展環境面臨深刻復雜變化,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綦江文化和旅游發展面臨諸多利好。從國家層面看,共建“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發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西部陸海新通道、西部大開發等國家戰略縱深推進,為應對疫情沖擊、恢復經濟發展,國家出臺一系列支持政策,有助于更好地保護和激發各類文旅市場主體活力。從市級層面看,內陸開放高地建設深入推進,中西部國際交往中心、國際人文交流城市、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有序實施,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持續筑牢、山清水秀美麗之地加快建設,為綦江融入全市文化和旅游發展大局提供了機遇。從區級層面看,推動渝黔合作先行示范區建設、加快綦江—萬盛一體化同城化融合化發展,打造渝南黔北文化支點和旅游集散中心,共建共享文旅公共服務體系,有利于全區文化和旅游高質量發展。

同時,綦江文化和旅游發展還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應對新冠肺炎疫情造成文旅產業發展受挫、文旅消費信心不足的舉措還不多。文化旅游融合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融合發展體制機制不健全。公共文化設施缺口較大,與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要求仍有較大差距。地方文化元素豐富但聯系松散、文化整合利用不充分。旅游吸引力不足,產品體驗、服務能力和品牌建設乏力,知名度不高。

綜合判斷,“十四五”時期文化和旅游發展面臨重大機遇,也面臨諸多挑戰。我們要增強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在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在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綦江的新征程中,加快建設文化強區和知名康養休閑目的地、重慶重要紅色文化高地。

?

第二章 ?總體要求

?

第一節 ?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重慶提出的營造良好政治生態,堅持“兩點”定位、“兩地”“兩高”目標,發揮“三個作用”和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等重要指示要求,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積極融入和服務新發展格局,緊緊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推動文化和旅游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統籌發展和安全,推動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建設文化強區,加快推動知名康養休閑目的地、重慶重要紅色文化高地建設。

?

第二節 ?發展原則

堅持正確方向。堅持黨對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全面領導,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固本培元,守正創新,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發展為了人民,推進文化和旅游高質量發展,提供高品質公共文化產品,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切實改善民生,豐富文化和旅游產品體系,提高服務品質,不斷滿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斷增強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堅持新發展理念。深化互聯網和現代科技與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推進文旅產品業態和服務方式創新;推進旅游資源綠色開發、旅游方式綠色轉型;充分發揮文化和旅游產業帶動就業、促進增收等功能,推動發展成果惠及更多民眾。

堅持統籌區域協調發展。主動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打造巴蜀文化旅游走廊重要節點;加強渝南黔北文旅合作,打造大婁山文化旅游發展示范區;加強主城都市區文化旅游合作推廣,打造主城都市區文化旅游高質量發展功能區。

堅持文旅融合發展。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宜融則融,能融盡融,加快推動文化資源向旅游轉化,促進旅游業文化內涵提升,推進文化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和文化高效能傳播。

?

第三節 ?發展目標

2025年,文化強區、知名康養休閑目的地、重慶重要紅色文化高地建設取得重大進展,文化軟實力、旅游吸引和服務能力大幅提升,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

文化事業發展實現新進步。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更高,每萬人擁有文化設施面積達800平方米、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達200平方米、文化廣場達500平方米,公共數字文化服務覆蓋率達100%。文藝事業更加繁榮,力爭獲市級及以上獎項文藝作品達200項(件)。文化保護和傳承穩步推進,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增加6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增加1項。

文旅產業發展取得新成效。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基本建成,力爭建成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1個、市級現代文化產業示范基地3個,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4.5%。旅游業成為社會經濟發展重要支柱,旅游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5.0%,年接待國內外游客達1800萬人次(詳見表1)。

旅游品牌建設取得新成就。旅游要素配套體系和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完善,力爭創建國家級旅游度假區1個、新增市級旅游度假區1個、新增國家4A級旅游景區1個,力爭創建國家鄉村旅游重點鎮1個、市級文化旅游消費聚集區1個。

文旅融合發展進入新境界。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向更廣范圍、更深層次、更高水平邁進,文旅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更加健全,文化“鑄魂”和賦能旅游、旅游展示和傳播文化功能明顯增強,進一步發揮‘文旅+’乘數效應,增強城市發展能級,全面帶動城市提升。

1:綦江區文化和旅游“十四五”發展主要指標

指標

分類

編號

指標內容

單位

2020

2025

指標屬性

建設文化強區

1

萬人擁有公共文化設施面積

平方米

418.9

800

約束性

2

文化服務供給(活動)

600

700

預期性

3

獲市級及以上獎勵文藝作品數

/

-

200

預期性

4

市級及以上文保單位名錄

9

12

預期性

5

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14

20

預期性

6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1

2

預期性

7

廣播電視人口綜合覆蓋率

%

99.89

99.95

預期性

8

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

%

2.2

4.5

預期性

9

規模以上文化企業

10

18

預期性

10

市級以上文化產業示范基地

2

4

預期性

建設知名康養休閑目的地

11

旅游業總收入

億元

31.25

85

預期性

12

旅游業增加值占GDP比重

%

3.3

5.0

預期性

13

接待國內外游客

萬人次

627.4

1800

預期性

14

市級以上旅游度假區數量

2

3

預期性

15

國家4A級及以上景區數量

2

3

預期性

16

三星級及以上旅游飯店

1

4

預期性

17

國家等級以上民宿

-

2

預期性

18

旅行社數量

2

3

預期性

2035年,基本建成文化強區。城鄉一體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全面建成,文藝事業繁榮興旺,文化產業實現數字化轉型升級,滿足人民文化生活需求、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產品品質和文化服務效能顯著提升,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基本建成知名康養休閑目的地,建成一批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旅游景區、旅游度假區,知名康養休閑目的地旅游產品和服務體系支撐有力,旅游能級和競爭力全面提升,城市文旅知名度和美譽度明顯提升,文旅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更加完善,依法治旅達到更高水平。

?

第二篇 ?加快文化強區建設

?

文化是根,文明是魂。要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以建設重慶重要紅色文化高地為重點,推動文化事業繁榮發展和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文化強區,打造獨具魅力的人文綦江。

?

第三章 ?加快建設重慶重要紅色文化高地

?

全面承接長征國家文化公園(重慶段)綦江主體建設區建設任務,圍繞“3+3+X”紅色資源(重點依托中央主力紅軍過綦江的遺址遺跡、中共綦江支部舊址和王良故居三處紅色資源,加快開發李世璋舊居、地下黨中峰據點、王奇岳故居等紅色資源),以“保衛遵義會議,長征轉戰綦江”為主題傳承和弘揚長征精神,爭創國家級紅色文化傳承弘揚示范區,加快建設重慶重要紅色文化高地。

?

第一節 ?夯實紅色文化基底

加強長征文物保護,鞏固紅色文化地位。依據《長征國家文化公園(重慶段)專項規劃》,進一步加強對長征文物本體及周邊環境的保護和管控。承接市級革命舊址保護修繕和館藏革命文物保護修復五年行動計劃,嚴格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等法律執行相關保護措施,尚未核定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在劃定臨時保護區后參照文物保護單位保護區劃的保護管理規定執行,針對保存現狀“一般”和“差”的不可移動革命文物加大資金投入,加強保護修繕。

加快長征文化研究,豐富紅色文化內涵。積極開展革命史料征集、搶救、整理和研究工作,推動中央紅軍長征過綦江沿線名人故居、戰斗遺址和紅軍故事等文化遺產挖掘整理和價值評估,注重結合渝黔交界的地理風俗、古道鹽茶、礦區煤鐵等特色文化,加快完成“中央紅軍長征轉戰綦江史料整理”和“綦江紅色文化”兩項專題研究工作。

?

第二節??打造紅色文化地標

建好“兩園一點一館”,打造紅色文化地標。貫徹落實《長征國家文化公園(重慶段)專項規劃》綦江主體建設區建設要求,突出綦江是中央紅軍長征在重慶唯一過境的優勢,推動打造重慶長征精神實踐教育基地。

——建好“保衛遵義會議”核心展示園。恢復羊角老街歷史環境,開辟“觀音橋、九盤山戰斗”專題展示,打造楓香樹“1935紅軍街”,建設“羊角老街—觀音橋”和“羊角老街—川黔界碑”兩條長征步道。

——建好“轉戰綦江”核心展示園。恢復石壕老街歷史環境,專題布展鄧華將軍事跡和“長征中的戰斗英雄”,建設“石壕場—滴水橋”和“石壕場—李漢壩”兩段長征步道,加大長征文化實景演出的可行性研究。

——建好王良故居核心展示點。把王良故居打造為綦江主體建設區內的特色展示點,升級展陳手段,結合永城中華村、農博園等開展紅色文化教育、鄉村研學旅游。

——建好重慶紅軍長征紀念館。結合中央紅軍和紅二六軍團、紅四方面軍在重慶歷史事跡,建好重慶紅軍長征紀念館,展示重慶走出的“十大紅軍將領”等內容。依托紀念館打造重慶長征干部學院、愛國主義教育培訓基地、中小學生研學旅行基地和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

打造長征精神實踐教育基地。依托利用“兩園一點一館”長征精神地標,整合宣傳、教育和文旅活動資源,策劃“長征精神六大課程——瞻仰先烈故居、重溫入黨誓詞、觀看紅色影片、聆聽紅色故事、重走長征之路、開展黨史學習”;面向事業單位、黨政機關和大型企業開展社會實踐教育和黨建培訓課程;面向全社會打造“紅色文化學校”和“社會實踐基地”。將綦江建設成為教育人、激勵人、塑造人的“長征精神大學堂”“重慶長征體驗目的地”。

?

第三節 ?塑造紅色文化品牌

依托“3+3+X”紅色資源,利用宣傳、演藝、文藝創作和旅游等手段,策劃塑造英雄人物、人文活動和革命故事三大紅色文化品牌,爭創國家級紅色文化傳承弘揚示范區。

塑造“王良軍長”英雄人物品牌。加快攝制《王良軍長》紀錄片;引進專業團隊創作話劇《少年王良》,入駐王良故居常態演出;借助區融媒體中心、文旅自媒體等平臺,滾動展播《王良軍長》等本土紅色作品,利用視頻流量提高綦江革命英雄人物知名度;組織專業團隊設計以王良為代表的綦江革命英雄人物形象譜系圖,結合人物形象推出文創產品。

塑造“重走長征路”人文活動品牌。策劃舉辦“渝黔長征精神論壇”等學術活動,圍繞遵義會議前后中央紅軍長征轉戰渝黔史實,搭建渝黔地區黨史學習、革命教育和學術交流的紅色文化平臺;策劃“重走長征路”研學系列活動,開展“長征戰士的一天”等主題體驗;策劃“綦江魚水情”系列活動,結合農民版畫和東溪美食等本土文化創意彰顯綦江人民與紅軍勠力同心的歷史畫面;策劃“長征文創賽”系列活動,征集長征歌曲、海報、視頻、動畫、小程序、表情包等文創產品,借助自媒體平臺傳播綦江人文活動品牌。

塑造“紅色搖籃”革命故事品牌。編纂綦江長征文獻集,加快以長征為主題的文藝作品和文化研究的整合創作。舉辦綦江長征故事會,搜集整理綦江長征故事,依托南州百姓名嘴、綦城故事、融媒體和文旅自媒體等平臺,傳播綦江長征故事。

爭創國家級紅色文化傳承弘揚示范區。依托綦江“3+3+X”紅色資源,構建“文化保護+文化研學+旅游體驗”聯動一體的紅色文化體系,整合“長征國家文化公園、紅色文化旅游目的地、長征精神實踐教育基地和紅色文藝精品創作高地”四大品牌,按相關要求,爭創國家級紅色文化傳承弘揚示范區,爭取納入“重走長征路國家紅色旅游精品線路”。

專欄1加快建設重慶重要紅色文化高地

建好長征國家文化公園(重慶段)綦江主體建設區建設“保衛遵義會議”和“轉戰綦江”兩個核心展示園、王良故居1個特色展示點及重慶紅軍長征紀念館;建設石壕鎮安穩鎮綦江城區的文旅融合帶和東溪、永新、永城3個文旅融合點。

建好王良同志紀念館暨紅色文化思政教育基地

綦江紅色文化品牌塑造十項舉措。創作綦江革命英雄人物形象譜系圖、《王良軍長》紀錄片、《少年王良》話劇、展播《王良軍長》等影視劇、舉辦長征精神論壇、開展“重走長征路”“綦江魚水情”“長征文創賽”系列活動、出版長征文化研究文集、辦好綦江長征文化故事會。

?

第四章 ?完善優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

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和《重慶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實施標準(20212025)》,構建城鄉一體化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以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為中心,實施公共文化“設施補短板、產品提質量、服務提效能”三大工程,助推綦江創建全國文明城區,推動綦江鄉村振興、鄉風文明建設。

?

第一節 ?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提升全民公德,助推“全國文明城區”創建。以《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全國文明城市測評體系》為指導,策劃并廣泛開展“時代新風行動”“網絡文明行動”“家風文明行動”“校園文明行動”“職場文明行動”和“文明從我做起”等六大系列活動,全面推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全覆蓋建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配齊配強工作力量,推動文明實踐有力有效。拓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功能,深入推進志愿者服務。加快推進文明村鎮、文明家庭、文明校園等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工作。以思想道德建設為重點多角度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助推綦江創建“全國文明城區”。

?

第二節 ?實施公共文化設施補短板工程

按全市專項規劃要求,正視我區“公共文化設施缺口較大,與重慶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要求仍有較大差距”等不足,加快實施公共文化設施補短板工程。

打造城市文化新地標。加快建設一批大型文化設施,提升城區公共文化服務能級。按國家一級館標準新建綦江區文圖中心,新建中國木偶藝術劇院重慶劇院及重慶培訓中心,推動區美術館和文化館分館建設。適時啟動綦江非遺展覽館、綦江美術館新館、綦萬創新經濟走廊文化服務中心等項目。結合人口分布和城市建設打造一批具有綦江文化特色的廣場、公園、街區。

推進基層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完善“城區—鎮(街道)—村(社區)”三級公共文化設施網絡,確保基層公共文化陣地常在、隊伍常在、活動常在。力爭按一級館(站)標準,升級全區21鎮(街道)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引領基層文化服務。按“十二個一”標準升級381村(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以鎮(街道)—村(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為骨架構建基層公共文化設施網絡,推動城鄉公共文化服務實現全覆蓋。

建設城鄉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立足城市提升和鄉村振興,把握城市更新和商業區、住宅區新建機遇,整合資源拓展城市文化空間,打造10個示范點。結合商業區、景區和民宿等業態融合建設科普閱讀、藝術展覽和文化沙龍等業態的文化驛站。新建一批主題圖書室、24小時城市書房,推動“高山納涼書吧”建設。積極推動社區文化“嵌入式”服務,將文化創意融入社區生活場景。

?

第三節 ?實施公共文化產品提質工程

圍繞綦江特色文化、面向全民文化需求,結合各類旅游、商業營銷,構建“全民藝術普及、全民閱讀和文化惠民”為核心的公共文化產品供給鏈,加快實施公共文化產品提質工程。

打造全民藝術普及品牌。以綦江特色文化為主題,夯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品牌基礎,聚力打造地質科普、人文養心、西南古民族、農民版畫、三線工礦等五大主題文藝活動,結合各村鎮特色構建“一村一品”和“藝術鄉村”全民文藝品牌活動體系,依托“百鄉千村”示范工程,加強鄉情陳列館建設、管理和使用,組織開展展覽展示、文化活動、培訓服務等活動。繼續舉辦中國夢主題歌曲青歌賽、原生態民歌大賽、“多彩南州”美術書法攝影聯展和三節(元旦、春節、元宵節)等區級示范性文化活動,積極爭取承辦更高級別文化活動,夯實公共文化產品支撐和品牌影響力。

打造全民閱讀品牌。加快構建網絡健全、覆蓋城鄉、便捷高效的線上線下全民閱讀產品。做好品牌讀書活動,繼續推進4·23世界讀書日主題活動、“閱讀之星”市民誦讀大賽、“紅巖少年”閱讀大賽等區級示范品牌活動。做好“全民綦讀”“流動校園閱覽室”,引導各鎮(街道)開展閱讀分享、宣講培訓、閱讀競賽、展示展演和少兒閱讀等特色讀書活動。持續推動“進農村、進社區”等“六進”讀書活動,開展“書香單位”“書香校園”等評選活動。

推進文化惠民活動。繼續開展送文化演出等文化活動。持續開展重大紀念日、民俗節日群眾文化活動。承接重慶市“戲曲進鄉村”“流動文化進村”等活動,豐富提升老年人、未成年人、殘疾人等特殊群體公共文化產品。

第四節 ?實施公共文化服務提效工程

采取“智慧化、標準化、整合化”等手段,提升公共文化資源利用效率,加快實施公共文化服務提效工程。

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智慧化水平。結合智慧城市建設,統籌推進文化設施智慧化升級。進一步融入“重慶文化云”公共文化服務物聯網平臺,推進網站與公眾號等媒體互聯互通。面向群眾文化需求提供線上“一站式”公共文化服務,實現“百姓點單、政府配送”。豐富全民閱讀、全民藝術普及等數字資源,推動公共文化從“云端”“指尖”獲取。

規范公共文化服務標準。深入開展基層公共文化設施專項治理,嚴格執行《文化館服務規范》《公共圖書館服務規范》《基層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服務規范》等規范要求,力爭實現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

整合文化資源、增強服務活力。合理配置城鄉文化資源,探索創新城鄉文化建設幫扶機制。探索建立與學校、社會團體和旅游區文化設施共建開放機制,探索建立政府采購或聯合舉辦商業文化活動機制,整合基層宣傳、黨建等設施,拓展公共文化服務功能。健全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豐富鄉村文化生活,支撐綦江鄉村振興鄉風文明建設。培育文化社會團體、志愿者服務,推進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全面落實公共文化設施免費開放,鼓勵社會企事業單位免費或低償開放。

?

?

專欄2完善優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建設一批區級公共文化設施。新建區文圖中心、中國木偶藝術劇院重慶劇院及重慶培訓中心、推動區美術館和文化館分館建設,適時啟動綦江非遺展覽館、綦江美術館新館、綦萬經濟走廊文化服務中心等項目。新建大羅森養文化公園等一批特色文化廣場、文化公園、文化街區。

新建或升級一批基層文化設施。打造高山納涼書吧等一批新型城鄉文化空間。升級改造基層文化綜合服務中心,推動建成鄉情、村情陳列館,各鎮街文化設施網絡進一步完善。推動城區文化設施數字化升級。

?

第五章 ?推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

?

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以長征文化為重點和特色,梳理綦江上古地質文化、歷史宗教文化、西南古民族文化、鹽運文化、抗戰文化和三線工礦文化等地方文脈,加強物質文物保護和非物質文化傳承工作,推進文化遺產活化利用,延續地方文脈、夯實文化底蘊

?

第一節 ?加強文物保護

?

強化文物資源管理。推進文物挖掘整理,加大考古調查力度,摸清文物資源家底,推動文物資源管理智能化建設。全面完成綦河沿岸、僚人文化遺址重要文物考古挖掘工作,配合完成重大基礎設施及園區建設文物考古工作。

強化文物安全管理。健全文物安全長效機制,創建市級文物安全保護示范區。加大館藏文物保護力度,建成符合國家標準的文物庫房。健全三級文物保護網絡。落實文物安全管理責任,定期開展文物安全巡查工作。

提升文物保護水平。推動文物保護與科技結合,建設三峽文物國家科技保護基地渝南工作站。統籌城鄉文物保護,持續改善低級別文物保存狀況,完善文物搶救性保護機制。加大革命文物保護力度,對國民黨軍事委員會參議院舊址等文物保護單位開展保護修繕。

推動博物館事業發展。激發博物館創新活力,提升博物館服務水平,推動綦江博物館升級。適時啟動一個總館、10個專題館的總分館群建設,形成“1+10”綦江博物館矩陣。

壯大文物人才隊伍。綜合施策推動構建與文物資源規模、文物保護利用任務相匹配的專業隊伍,健全文博人才培養體系,創新人才管理機制,建設一支業務專業、素質優良的文物人才隊伍。

?

第二節 ?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

加強非遺調查、記錄和研究。啟動第二次非遺資源普查工作,加強與高校、研究機構、媒體、社會團體及個人合作,通過課題、專刊、專欄的方式呈現文圖、音視頻普查成果,出版系列叢書。加強對重點非遺代表性項目和傳承人的記錄、傳播和利用。

加強非遺項目申報和管理。力爭到2025年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達到2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突破20項,區級保護名錄達到120項。建立并完善非遺代表性項目管理和保護動態評估機制,開展代表性項目績效評估,落實屬地管理責任和保護措施。

加強傳承人隊伍建設。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培訓,支持非遺傳承人開展帶徒授藝、交流表演等傳承活動。開展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義務履行和傳習補助經費使用情況評估,建立傳承人退出機制。力爭市級傳承人突破20人,區級傳承人達到180人。

加強非遺區域性整體保護。將非遺保護傳承與鄉村振興、農耕文化保護、城市建設相結合,建設非遺傳承、宣傳、展示基地。力爭新建3所市級非遺傳習所、2個市級生產性保護基地。

推動非遺交流傳播。常態化開展“非遺進社區”“非遺進校園”活動,聯合相關部門編寫非遺普及讀本,支持區內學校因地制宜編撰鄉土教材、文化讀本,積極創建市級、區級非遺傳承教育基地。引導社會力量參與非遺保護傳播。策劃、組織和參加非遺專題宣傳展示、展演、展銷系列活動。

?

第三節 ?推動文化遺產活化利用

打造三個文物活化利用實踐示范點。推動東溪古鎮“一街、兩宮、四館、七巷、九市”和國民黨軍事委員會參議院辦公舊址等文化遺產旅游化利用,開展研學、演藝和文創等消費體驗活動,打造東溪古鎮文物活化利用實踐示范點。推動安穩、石壕紅軍街、紅軍橋等長征文化資源發展紅色文創、紅色旅游,打造長征文物活化利用實踐示范點。推動民間團體或文化愛好者依托綦江博物館等文化設施,講好文物故事、開發文創產品,打造綦江博物館文物活化利用實踐示范點。

發展非遺產業鏈。以農民版畫為重點開發文創產品、講好版畫故事、開展藝術研學。引導東溪腐乳、綦江蘿卜干、金角老四川牛肉干等非遺手工產品產業化發展,構建“藝術、曲藝、食品” 非遺文創產業鏈。結合旅游區、民宿和文旅消費集聚區,加快發展非遺現場體驗、文化展演,構建非遺旅游產業鏈,至少打造1條非遺旅游線路。多渠道推動非遺活化利用,力爭2025年非遺產業綜合收入達100億元。

講好綦江故事。圍繞綦江人民生產生活,升級《綦城故事》,打造具有綦江地方特色的精品語言項目。開設、出版《綦走發現》等專欄、專刊,支持社會團體及個人加強作品采編,不斷推介綦江山川風俗、文物解讀、民間傳說和人物歷史等,多角度講好綦江故事。

專欄3推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

推進一批文物修繕。重點實施國民黨軍事委員會參議院辦公舊址、大韓民國臨時政府遺址等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修繕,推動廣佛寺、中峰老街和李紹隆題記等文物遺址進行保護性開發。

構建綦江博物館矩陣。以綦江博物館升級為抓手,適時啟動工業博物館、煤礦博物館、三線建設博物館、移民文化博物館和重慶紅軍長征紀念館5大館園建設,升級王良同志紀念館暨紅色思政教育基地、僚人文化博物館、綦岸鹽運文化博物館、教育博物館、革命歷史博物館5個館園,構建“1+10”綦江博物館矩陣。

打造一批非遺文化載體。新建3所市級非遺傳習所、2個市級生產性保護基地,按照重要性和瀕危等級新建510個基層綦江非遺傳承點。

第六章 ?推動文藝事業繁榮發展

?

深度挖掘綦江地方文化題材,激發全民文化創造力,創作更多彰顯時代主題、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文藝精品。力爭每年榮獲市級以上文藝賽事活動獎勵5次以上、獲重慶市“五個一工程”或國家級文藝賽事獎勵1次以上。持續優化文藝創作環境、推進群眾文化工作,推動文藝事業繁榮發展。

?

第一節 ?推進文藝精品創作

圍繞“紅色經典、時代旋律和鄉土文化”三大主題實施文藝作品質量提升工程。提升全區文學劇本、書法美術、戲劇曲藝、攝影音樂等文藝創作水平,持續傳承和發揚綦江文化內涵。落實“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要求,組織文藝工作者寫綦江、畫綦江、唱綦江、話綦江,推動創作更多有力量、有筋骨、有溫度的群眾文藝精品。圍繞長征精神,根植于綦江本土長征故事,用好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契機,支持地方草根文藝工作者和地方團隊進基層、多創作,形成一批“紅色經典”文學作品和歌舞曲目。圍繞鄉村振興、建黨100周年、黨的二十大等關鍵節點,以發生在綦江的人物故事為藍本推出一批反映人民生產生活、契合時代浪潮的“時代旋律”文學作品、話劇和舞臺劇目。圍繞西南古民族文化等綦江特色文化,結合川劇、綦江民歌、橫山昆詞等綦江優秀地方劇種推出一批反映綦江地域歷史的“鄉土文化”文學作品、戲曲作品和演出劇目,借助現代科技手段以情景再現、3D影像還原等形式攝制綦江人文紀錄片。在創作中總結發展綦江文化內涵、不斷提升綦江文化影響。

?

第二節 ?優化文藝創作環境

優化激勵機制。發揮文藝獎項的導向激勵作用,舉辦區級評選并積極組織本土文藝作品參加各級評選,力爭每年獲市級以上文藝賽事活動獎勵5次以上,獲重慶市“五個一工程獎”或國家級文藝賽事獎勵1次以上。強化投入保障機制,保持區級財政對文藝創作的生產投入,專項支撐文藝精品創作。

優化傳統戲曲發展環境。建立傳統戲曲傳承發展的長效機制,積極選送有潛質的人才深造進修,讓音樂教師成為戲曲教育的主力軍,聘請專業人士擔當校外戲曲輔導員,鼓勵各校成立戲曲社團,召開兼職教師培訓班,讓戲曲活起來、傳下去、出精品、出名家。

整治突出問題。選樹一批優秀文藝工作者典型,加強正面宣傳,引導形成崇德尚藝的良好風尚。加大文娛領域突出問題整治力度,營造積極向上、充盈正氣的文藝生態。

培養文藝人才。堅持引進和培養并重。探索采用客座制、簽約制、特聘制等引進優秀文藝人才。強化本土文藝人才梯隊建設,做好文藝公開課、開設專業領域權威培訓等工作,拓展基層文藝人才視野。完善文藝人才薪酬激勵和考核評估機制。

?

第三節 ?優化文藝組織網絡

加強群眾文藝團體建設。繼續支持和規范區級群眾文藝團體,在鎮(街道)綜合文化服務中心設立群眾文藝工作室,深化群眾文化平臺發展。

發揮文藝帶頭人作用。持續選拔培育一批群眾文藝帶頭人,結合公共文化設施和鄉風文明建設,圍繞文藝帶頭人建設一批文化大院、文化活動示范點、文化中心戶,深入基層開展社區、村、學校、企業等群眾文藝活動。

建立文藝志愿者機制。鼓勵引導專業文藝團體、學校等專業人才加入文藝志愿者行列,針對各鎮(街道)、旅游區、文化設施和文化活動建立“結對子”志愿服務機制,培養基層群眾文藝人才,提升輔導群眾藝術創作水平。

專欄4推動文藝事業繁榮發展

實施文藝作品創作質量提升工程。圍繞“紅色經典、時代旋律和鄉土文化”三大主題創作一批精品文藝作品,拍攝一部綦江紀錄片,推出一批反映農民生產生活、深受農民歡迎的文藝作品。

?

第七章 ?推進廣電傳媒高質量發展

?

深化媒體融合,強化融合媒體和網絡視聽媒體輿論引導能力建設、內容體系建設、服務能力建設。

?

第一節 ?鞏固壯大主流輿論陣地

搶抓“全市融合媒體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契機,以“區融媒體中心升級”為抓手,從“智慧融媒”“智慧社區”“智慧鄉村”“智慧教育”等多方位、多角度深掘新基建+媒體融合結合點,推進新型主流媒體陣地建設,構建全媒體傳播覆蓋體系,形成線上線下主流輿論傳播引導新格局。挖掘媒體服務功能,推進媒體+政務、商務、服務等多樣化服務,增強綜合信息服務功能,建成綜合服務平臺。按“一云多屏”的新媒體技術架構,承接“重慶IPTV智能媒體生態建設工程”,推進IPTV集成播控平臺建設,強化內容安全和網絡安全、打造全媒體、全業態、全IP化的綜合集成播控平臺。

?

第二節 ?提升內容生產和創新能力

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媒體融合“內容是根本”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強內容生產能力和創新能力。推進廣播電視與網絡視聽“百佳精品”建設。深入挖掘紅色文化、古鎮文化等精神內涵,切實強化綦江電視劇、網絡影視劇、紀錄片、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節目及作品的創作指導。主動參與融入重慶“紀錄片之都”城市品牌建設工程,力爭獲得國家級獎項。加強融合媒體節目形態的開發研究,提升主流網絡視聽媒體的內容發布、短視頻、直播與多頻道網絡產品(MCN)帶貨服務等新業態的支撐能力。力爭“十四五”末,推出2個市級優秀欄目(節目),2部(個)優秀網絡視聽作品,推出1個市級品牌欄目,2個區縣品牌欄目,2個媒體服務品牌。

?

第三節 ?提升廣電公共服務水平

構建大數據、智能化傳輸網絡和在線服務系統。建立以“云網融合”傳輸網絡為基礎的新型寬帶傳輸網絡和在線服務系統,全面提升區級媒體業務能力和服務水平。全面推進“智慧廣電+公共服務”建設,實現公共服務領域由功能型向智慧型轉變,提升智慧廣電綜合信息服務、社會管理服務能力。應急廣播系統在“十三五”建設基礎上,實現與市級應急廣播平臺、應急廣播傳輸覆蓋網、效果監測評估系統、接收終端的互聯互通。同時,加強與應急、氣象、地震、水利、規資等部門應急信息的對接,向城鄉居民提供災害預警應急廣播和發布政務信息服務。

專欄5推進廣電傳媒高質量發展

智能媒體生態建設。改造完善內容生產和存儲平臺,構建適應業務發展的IPTV運營支撐系統。

區融媒體中心建設。推進區融媒體中心集中辦公、完善功能用房建設。

綦江“智慧廣電”公共服務系統建設。創新廣播電視公共服務內容和業務承載形式,提升智慧廣電綜合信息服務、社會管理服務能力。

推動農村應急廣播體系進一步優化。

?

第八章 ?推動現代文化產業發展

?

以市場為主體,鼓勵培育數字文化新業態、推動傳統文化持續轉型,促進文化與科技、旅游、體育等產業融合發展,加快構建現代文化產業體系,擴大優質文化產品供給,力爭到2025年全區文化市場主體達1000家,規模以上文化企業達18家。

?

第一節 ?培育文化產業新業態

培育數字文化新業態。培育數字影視,推動三江、東溪影視基地數字化轉型,發展數字影視全息互動投影、無人機表演、夜間光影秀等體驗產品,積極引入影視特效、動漫等技術團體入駐。培育數字文娛,引入虛擬現實、電子競技等娛樂項目,構建數字文娛產業鏈。培育數字演藝,推動川劇等文藝團體、演藝場所數字化轉型,建設數字網絡劇場,發展“互聯網+演藝”新業態。培育數字會展,支持綦江博物館等大型文化設施發展“互聯網+會展”新業態,開展虛擬講解和交互體驗等數字服務。培育數字出版,支持綦江館藏文化資源數字化改造,發展數字閱讀、數字圖書銷售新業態。培育數字媒體,結合融媒體、自媒體建設,發展一批本土網絡自媒體博主,與土特產、文旅等形成數字媒體產業鏈。積極建設數字文化創新平臺,支持文化主體開發數字網絡業務,推廣數字公共文化服務,引導公共文化服務主客體養成數字文化生活習慣。

積極推進傳統業態新發展。發展圖書出版和零售業,積極推進文學藝術和新聞內容創作出版,優化綦江線上線下出版零售業布局。發展文化演藝產業,圍繞綦江特色、長征精神等主題,利用永城吹打、川劇、民歌打造《戲說南州》等節目并常態化演出、投資創作《東溪米案》《紅軍長征過石壕》等演出劇目和文化主題燈光秀,打造綦江特色文化演藝產品序列。發展文化工藝品制造零售業,以農民版畫為重點開發綦江民間藝術工藝品序列,進一步推動雕刻藝術與家具家居、擺件裝飾等融合發展,通過旅游區、文創街區構建文化工藝品銷售購物體系。發展文化用品制造業,重點做好布藝紡織、印刷包裝等產業。發展傳統文娛產業,加快傳統娛樂場所環境和服務升級,優化電影院布局,推進城鄉電影公共服務體系一體建設。發展文藝教育培訓業,建立滿足大眾需求的文藝興趣教培體系。

?

第二節 ?推動文化產業集聚發展

引導綦江文化產業資源相對集聚,構建“一園五地”全域文化產業集聚發展布局,擴大文化產業規模和集聚效應。

打造數字文化產業園。建立數字文化創新平臺,引導數字影視、數字文娛、數字會展、數字演藝、數字出版、數字媒體等新型數字文化業態落戶綦江,打造集科研、教育、產業、生態等為一體的數字文化產業園區。

創建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將西南古民族文化、鹽運文化融入東溪古鎮文化內涵,發展文化演藝、手工藝品制作與銷售、美食文創等業態,支持東溪古鎮創建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

創建農民版畫文化產業示范基地。發揮綦江農民版畫院和印象版畫公司產業基礎優勢,拓展版畫元素時裝印染、商品包裝和文創商品等應用,加強與藝術院校合作,做優版畫展示、版畫體驗和版畫交易,創建農民版畫文化產業示范基地。

升級古劍山藝術村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利用古劍山生態人文環境,引導藝術家、創意工作者入駐古劍山藝術村,建立渝南黔北藝術創意工作者群落,發展藝術咨詢、藝術培訓、藝術設計、藝術交流與創意孵化等業態,構建藝術產業鏈。

升級三江老工業基地文創產業園。依托綦江“四鋼記憶”工業文化主題景觀,發展影視拍攝、生活服務和旅游體驗,升級三江影視拍攝基地,聚焦工礦背景下的影視文化和創意領域,打造工礦舊址文旅再利用示范園區。

打造紅色文化產業示范基地。依托長征國家文化公園(重慶段)綦江主體建設區,以旅游為載體打造中央紅軍過綦江主題旅游線路,沿線布局旅游接待、教育培訓、特色手工等文旅業態。

?

第三節 ?完善文化產業市場體系

加快文化主體建設。推進國有文化單位改革,推動文化資源和要素向優質文化企業、優勢文化產業集聚,進一步降低準入門檻,引導社會資本以多種形式投資文化產業,積極發展小微文化企業,繁榮文藝教育培訓市場。培育新增文化市場主體總數達1000家,規模以上文化企業總數達18家。

完善文化消費設施。鼓勵文創商店、特色書店、美術館等進入商圈、旅游區,發展“嵌入式”文化消費場所,支持演藝劇場等文化娛樂場所建設,支持文化主題步行街建設,推動傳統商業綜合體向文體商旅綜合體轉型,完善和構建文化消費設施體系。

加強文化市場管理。健全綜合執法制度機制,完善文化市場信用體系。嚴厲打擊違法出版活動、違法經營活動、著作權侵權、“偽基站”設備等違法行為;落實市場主體守法經營責任。推動文化行業協會、商會等社會組織建立健全行業經營自律規范、自律公約和職業道德準則,引導行業健康發展。

專欄6推動現代文化產業發展

新建一批文化產業集聚項目。建好綦江數字文化產業園,創建東溪文化產業示范基地,農民版畫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升級古劍山藝術村市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引導三江老工業基地文創產業園和紅色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健康發展。

?

第三篇 ?加快知名康養休閑目的地建設

?

推進文旅深度融合發展,優化全域旅游空間格局、拓展全域旅游產品體驗、完善全域旅游服務要素,爭創國家級全域旅游示范區和文旅融合發展示范區,加快知名康養休閑目的地建設。

?

第九章 ?優化全域旅游空間格局

?

融入全區“一體兩翼多點”城鎮空間布局,構建“一軸兩核四組團”文旅發展空間格局,實現“激活中軸、輻射兩廂、雙核驅動、四團發力、融通全域”。

“一軸”,全域旅游發展主軸。依托貫通綦江南北的交通主軸和綦江河,激活中軸、聯動南北旅游資源。

“兩核”,城區旅游發展核、東溪古鎮旅游發展核。打造綦江文旅休閑城市,作為全區文化中心、旅游集散中心;依托東溪古鎮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品牌,形成綦江文旅南部發展核。

“四組團”,紅色文化研學組團、康養旅游度假組團、古鎮文化體驗組團、農旅融合休閑組團。

紅色文化研學組團:以安穩鎮、打通鎮和石壕鎮為主體范圍,依托長征國家文化公園(重慶段)綦江主體建設區,發展紅色文化研學旅游,突出愛國主義教育鑄魂育人功能。

康養旅游度假組團:以橫山鎮、郭扶鎮、文龍街道、新盛街道、古南街道、通惠街道、三江街道、永新鎮和中蜂鎮為主體范圍,依托橫山、古劍山和高廟壩等,打造主城都市近郊“后花園”,突出避暑度假、生態康養等功能。

古鎮文化體驗組團:以東溪鎮和丁山鎮為主體范圍,依托東溪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發展古鎮休閑、高端康養、避暑度假,突出僚人文化和鹽馬古道文化體驗傳承功能。

農旅融合休閑組團:以三角鎮、永城鎮、隆盛鎮、石角鎮、篆塘鎮、扶歡鎮和趕水鎮為主體范圍,依托老瀛山國家地質公園、永城溫泉等資源,突出農耕文化、鄉村休閑功能。

?

第十章 ?拓展全域旅游產品

?

加快構建全域旅游空間格局,發展康養度假、紅色研學、古鎮古跡、綦河濱水、鄉村休閑和城市商服六大旅游產品,著力打造“三山一壩一溫泉,一園一河一古鎮”八大旅游引擎,引領知名康養休閑目的地建設。

?

第一節 ?做強康養度假旅游

發揮綦江主城都市區支點城市地位優勢和鄰近主城區位優勢,面向重慶主城“千萬級”客源市場,利用氣候、文化和溫泉資源,創新發展社區康養、禪藝康養、研學康養、田園康養和溫泉康養五大主題業態,打造“三山一壩一溫泉”五大引擎項目,引領綦江康養度假旅游服務水平全面提升、打造西南康養旅游標桿、建成知名康養度假旅游目的地。

提檔橫山社區康養。利用橫山鄰近主城區位和山地氣候資源優勢,發展醫學康復、食膳療養、體育健身等業態,構建健康社區、原鄉社區和生態社區等多元化康養度假產品,打造全國社區康養度假旅游標桿、創建橫山國家級旅游度假區。

——建設橫山原鄉農旅項目。以“原鄉社區+康養”為發展理念,圍繞“田園、樂園、莊園”打造兒童研學、親子游樂、家庭棲居、智能康養、社群友鄰、生態養生等功能于一體的橫山原鄉康養綜合體。

——升級天臺山景區。以景區基礎設施升級為抓手,以健康為核心培育度假生活方式,加強景區食膳療養、體育健身等主體設施招商力度,推動升級天臺山景區。

——創建橫山國家旅游度假區。按照《旅游度假區等級劃分》(GB/T 26358-2010)等規范,在市級旅游度假區基礎上,對標對表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創建標準,提升度假產品體驗、補足基礎設施短板,提檔橫山旅游度假區,力爭“十四五”期間成功創建為國家級旅游度假區。

發展古劍山禪藝康養。依托古劍山歷史人文底蘊和森林生態環境優勢,推動古劍山從單一觀光旅游向多元化休閑度假旅游轉型,構建“生態人文觀光+禪藝康養度假”旅游產品體系,聯動構建綦江北部文旅大環線。

——豐富古劍山“文養”體驗。利用千年古剎凈音寺、三佛巖等文化資源,打造古劍山生態禪養IP,結合“國潮”、“漢文化”等新興文化理念,開發禪修課堂、祈福廟會、古劍氧吧、古劍漢文化藝術中心、竹海國學院等文旅體驗產品。

——夯實古劍山休閑度假旅游基礎。采取分類定向招商措施和“景區+度假區”模式,引導古劍山向產品多元化轉型,進一步完善旅游基礎設施,逐步形成古劍山“生態人文觀光+文化康養度假”旅游產品體系。

——打造古劍山“文養”大景區。發揮古劍山引領帶動作用,完善和利用交通網絡,串聯蟠龍水利風景區、中峰老街、靈應巖石梔子圖騰等景點,加快形成以古劍山為龍頭的綦江北部旅游環線、打造古劍山“文養”大景區。

發展老瀛山研學康養。依托丹霞地貌奇觀資源優勢,提升“恐龍足跡化石+丹霞地貌奇觀”地質研學產品品質,打造重慶第一地質研學品牌,利用地質研學吸引力推動發展休閑度假、運動康養產品。

——提升地質研學,打造科普中心。利用老瀛山蓮花保寨恐龍足跡群、丹霞地貌和歷史遺跡資源,升級采用3D影院、互動多媒體和地質博物館等設施設備,豐富地質研學體驗,完善旅游基礎設施,打造西南地區最大的沉浸式、交互式木化石地質科普教育基地。

——發展運動度假。利用地質研學吸引力和老瀛山生態環境,采取“景區+度假區”模式,鼓勵面向家庭市場需求,發展以地質研學為特色的山地生態度假和戶外運動探險等運動康養休閑產品。

——聯動發展,增強品牌影響。向東聯動翠屏山景區和古劍山景區,依托木化石國家地質公園品牌優勢和恐龍足跡化石群資源優勢,打造地質化石遺跡游線、侏羅紀文化長廊游線、戶外親子拓展游線,與渝黔高校合作建設研學基地,推動老瀛山打造西南地區最具影響力和知名度的地質研學品牌。

提檔高廟壩田園康養。依托高廟壩海拔適宜、生態優良等資源優勢,發展田園避暑康養產品,創建高廟壩市級旅游度假區,帶動周邊打造綦南田園生活度假帶。

——打造北緯29度康旅示范項目。以創意“新田園生活”為核心,挖掘高廟特色文化資源,以親子游樂、親近自然和田園回歸為主題升級旅游景區,建設度假酒店、老年大學、康療醫院和版畫藝術街,打造渝南黔北田園康養旅游示范品牌。

——升級田園康養體驗。依托高廟壩十公里崖線,打造田園悠養民宿群。豐富完善接待設施,建設國家級學生實踐基地。持續提升高廟壩旅游度假區濱水、林蔭等天然“避暑”產品,升級鄉野游樂區、自由露營壩、房車體驗場、戶外野營場地等體驗項目,升級高廟壩田園避暑體驗。

——聯動發展綦南田園生活度假帶。以高廟壩旅游度假區為核心,梳理綦江田園度假資源,放大獅子山人面石、蘑菇石,牯牛背等網紅效應,串聯銅鼓殿、都府廟、花耳巖、聚奎灣、皇帝灣、大僚湖、貍獅壩等人文節點,沿篆塘-郭扶醉美鄉土風情路,聯動郭扶、篆塘、丁山、東溪四鎮打造“一核一路,四鎮統籌”的綦南田園生活度假帶。

發展溫泉康養。把握“綦萬三化”發展機遇,利用永城地熱溫泉資源,開發溫泉康療康復系列產品,打造永城溫泉康療產業集群,助推永桐新城建設。

——構建溫泉體驗產品體系。以“溫泉+康復療養”總體思路,推出永城“長壽泉”名片,構建以“神秘的傳說故事”為吸引力、“健康的溫泉療養”為競爭力,結合中醫藥養生、引進泉療文化,配套健康管理、水療運動、康復理療、醫養配餐等產品,打造西部一流溫泉體驗產品體系。

——共建中新豪立國際溫泉康療度假區。推動綦江、萬盛經開區共建中新豪立國際溫泉康療度假區,重點抓好區內游客接待、水電路網等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整治工程,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力爭2025年建成以“溫泉康養”為特色,集會議休閑、高端度假、醫療康復于一體的溫泉旅游度假區,引領綦萬建成1個溫泉項目、24個田園原鄉和多個休閑農園。

?

第二節 ?做靚紅色研學旅游

以“紅色文化研學組團”為主體范圍,依托長征國家文化公園(重慶段)綦江主體建設區,創意紅色旅游產品,打造國家級研學旅行示范基地支撐創建國家級紅色旅游融合發展示范區。

做靚長征精神研學產品鏈。依托長征國家文化公園(重慶段)綦江主體建設區,以“紅軍戰士”的成長為主題,開展“吃紅軍飯、住紅軍屋、走紅軍路、受紅軍訓”等沉浸式體驗。運用現代數字信息技術創新紅色旅游體驗方式,讓紅色文物資源“活起來”,為游客還原王良、霍氏三杰等革命先輩的生平事跡。以“長征地標打卡”和“黨史答題摘星”為核心創意打造長征主題健步挑戰賽,增強游客互動體驗。

打造全域文旅融合發展區。聯動全域旅游吸引物體系構建“一核一帶三點”紅色文化旅游空間。鞏固長征國家文化公園(重慶段)綦江主體建設區主題展示區,打造石壕—安穩文旅融合核心。聯動綦江城區,沿G75蘭海高速串聯生態人文資源形成綦江城區-安穩-石壕文旅融合發展帶,聯動東溪、永城和永新形成三個文旅融合節點。串聯東溪古鎮、東溪鎮永樂村、東溪古建筑群、丁山湖景區等旅游資源,打造東溪文旅融合節點。串聯王良故居、綦江國家地質公園等旅游資源,打造永城文旅融合節點。串聯古劍山、梨花山等旅游資源,打造永新文旅融合節點。

共建渝黔紅色旅游大環線。融入渝黔合作先行示范區建設,推動渝黔紅色旅游協作。圍繞“保衛遵義會議、長征轉戰綦江”與紅軍四渡赤水、遵義會議的歷史聯系,聯合貴州遵義、融入重慶主城,構建渝黔紅色旅游大環線。加快融入“紅巖聯線”,全力打造遵赤綦“紅三角”,把綦江打造成為“重慶重要的紅色旅游目的地”。搭建渝黔旅游合作平臺,定期舉辦渝黔旅游節,加強渝黔旅游營銷合作,建立渝黔信息共享、資源互推、客源互送機制,聯動打造無障礙旅游區。

?

第三節 ?做優古鎮古跡旅游

突出綦江西南古民族和商貿鹽運等文化特色,聯動全域古鎮、工業遺址等,發展綦江古鎮文化、工礦文化和多彩綦江三大文化旅游產品。

提檔升級東溪古鎮文化旅游。發揮國家歷史文化名鎮品牌影響力,利用古鎮文化底蘊優勢,升級東溪古鎮文旅體驗,引領培育綦江古鎮文化游。

——升級東溪古鎮商貿文化體驗。打造“一街、兩宮、四館、七巷、九市”文旅產品,引導特色文化消費產業有序聚集,積極創建市級夜間消費聚集區。提升“一街”景觀,結合鹽運文化重現市井生活繁榮景象;活化利用“兩宮”(南華宮、萬天宮),重現商貿、祠堂、宗族繁榮景象;加快“四館”建設(四川移民文化博物館、綦岸鹽運文化博物館、民俗文化展覽館、綦江農民版畫文創館),發展文創產業;修復“七巷”和“九市”建筑設施,營造千年古鎮文化氛圍。

——升級東溪古鎮旅游配套設施。按國家4A級旅游景區標準,加快旅游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體系建設,加強古鎮旅游從業人員培訓,提高旅游服務質量,推動創建國家4A級旅游景區。

——發揮驅動作用,引領培育綦江古鎮文化游。發揮東溪古鎮國家歷史文化名鎮示范作用,推動中峰老街重現邊貿繁榮場景、推動郭扶古鎮打造竹編特色商品、推動永新鎮恢復明清老街歷史風貌等,在有條件的地區植入綦江特色文化,發展形成獨具特色的綦江古鎮文化旅游產品。

培育打造渝黔公路沿線工業遺產集聚帶。梳理全域三線工礦文化資源,盤活工礦文化資源,培育工礦文化旅游產品,助力打造“生活秀帶”,延續綦江歷史文脈。

——升級打造三江影視產業文創園。圍繞三江街道老工業遺址,加快建設三江影視產業文創園、重慶三江影視拍攝基地、三江影視文化主題公園和三江老工業文化陳列館,培育研學、文創、創意食宿接待、影視快閃等業態,加速推動三江工礦文創旅游區投資、建設和運營工作。

——打造綦江工業博物館。依托綦江工業遺產,發掘整理各類遺存,建設綦江工業博物館,全面展示鋼鐵冶煉、機械制造、軍工生產、煤炭開采等方面的工業歷史進程,傳承工藝生產、企業文化等非物質遺產。利用數字技術開發博物館資源,建設智慧博物館,利用館藏資源,開發教育科普、文化創意、娛樂產品等,將工業遺產轉化成有價值的文化資源和社會財富。

——持續鞏固工礦開發利用條件。加大工礦遺址保護利用、招商引資,完善遺址點周邊道路交通、水電管網等基礎設施,夯實工礦旅游發展基礎。

培育打造多彩綦江文化旅游。推動山地特色農業與中小學生校外教學、戶外實踐相結合,打造綦江農耕文化研學旅游。利用東溪明善書院、永城芙蓉書院等發展國學文化研學旅游。利用古劍山白云觀等設施發展禪道文化研學旅游。利用綦江工業博物館、三線建設博物館和綦江農民版畫院等文化設施,發展地質工業、民俗體驗等多主題文化研學旅游,培育多彩綦江文化旅游。

——打造多彩僚王城文旅融合項目。用好僚人文化研究成果,打造“多彩僚王城”,展示僚系民族文化遺產,策劃“看僚人舞、聽僚人歌、講僚人故事、住僚人建筑”等文旅業態,打造中國西南地區少數民族及東南亞民族尋根祭祖之地。

——打造南州古城文旅融合示范項目。圍繞綦江古南州建制歷史,研究推進南州古城建設,突出綦江鹽運商貿、傳統農耕等文化,打造集歷史人文傳說和古城景觀為一體的文旅街區。

?

第四節 ?做精綦河濱水旅游

立足“江以綦名,城以江名”文化底蘊,進一步發揮綦江水資源優勢,深挖綦江水文化,以水為脈聯動發展全域旅游。

打造綦江航運歷史文化園。利用綦江水系生態條件和航運文化,建設“一館一線一地”。打造綦江航運歷史文化園,展現綦江水陸交通發展歷史。講好綦江“智仁勇信嚴,中華常勝利”船閘文化故事,開通大常閘—大華閘—大中閘段的水上觀光航線,運用現代科技重現沿岸商貿盛景。依托抗戰閘壩沿線三線工礦遺址和紅色文化資源,以洋渡河峽谷為核心,開展筑路筑壩等水上娛樂體驗,建設主城近郊紅色濱水露營基地。

打造綦江水岸生態休閑帶。打造綦江水系河岸生態休閑景觀,依托石角鹽運碼頭和篆塘鎮蓋石碼頭,加快清溪河-綦江河-蒲河、福林河-藻渡河、松坎河-沱河-洋渡河親水文化步道建設,拓展滑水、皮劃艇、漂流等水上娛樂項目,豐富沿岸餐飲、休憩和購物等設施配套。

以水為脈聯動全域旅游。以綦河為主軸結合蘭海高速,構建陸路通勤輻射、水陸漫游觀光的綦江水岸生態休閑帶,聯動推進全域旅游。

第五節 ?豐富鄉村休閑旅游

推動農文旅融合發展,以“農旅融合休閑組團”為主體輻射全域鄉村,以創建國家級鄉村旅游重點鎮為抓手,發展四大主題鄉村旅游產品,助推鄉村振興。

發展生態田園型鄉村旅游。發揮綦江農業產業優勢,結合田園風光,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創意農業和自然觀光產品,引領全域鄉村旅游發展。以橫山新榮村、郭扶高廟村為示范引領,升級三江寨門梯田、石角白云梯田、劉羅坪生態農業觀光園、三角牟坪生態園、東溪白茶基地、趕水草兜蘿卜基地等鄉村旅游資源,通過鄉村景觀優化升級和基礎設施提檔,完善休閑體驗產品。

發展傳統文化型鄉村旅游。發揮綦江紅色文化、農耕文化、僚人文化和民風民俗優勢,注重歷史文化名城、傳統村落和歷史街區的傳承保護,推動傳統文化型鄉村旅游發展。依托長征國家文化公園紅色旅游人流,支持石壕鎮石泉村、安穩鎮羊角村創建市級歷史文化名村。以古南街道花壩村為重點,推動郭扶鎮龍泉村、中峰鎮中峰村、丁山鎮貍獅村、打通鎮吹角村、安穩鎮崇河村等鄉村挖掘傳統農耕資源,打造傳統文化型旅游鄉村。

發展景區依托型鄉村旅游。依托景區景點推動鄉村旅游發展,推動布局橫山避暑度假、古劍山禪宗養心、老瀛山地質科普、高廟生態體驗、長征革命文化、永城溫泉療養、綦河水運歷史、東溪古道探秘、三江工礦文化等主題鄉村旅游。以創建橫山全國鄉村旅游重點鎮為引領,推動橫山旅游度假區周邊新榮村、新寨村,古劍山旅游度假區周邊花壩村、連城村,老瀛山景區周邊紅巖村,高廟壩旅游度假區周邊高廟村、龍泉村,東溪古鎮周邊福林村、草坪村等開展鄉村旅游。

發展濱水休閑型鄉村旅游。抓好農村水系綜合整治契機,以篆塘珠灘村為核心示范,依托珠灘天然水域和現有養殖產業基礎,打造水域休閑和漁家美食主題的鄉村旅游。結合丁山湖、魚欄咀水庫、青杠水庫、梅子橋水庫和紅花湖水庫等布局經果林、魚蛙大閘蟹養殖等產業,打造集垂釣休閑、采摘體驗一體的濱水休閑鄉村旅游。圍繞蒲河、藻渡河、洋渡河等條件較好河段,聯動鄉村開發漂流、戶外露營等活動,拓展濱水運動鄉村旅游。依托新盛河—清溪河—綦江河沿岸僚人、祭祀、農耕等傳統文化遺址,以“臥馬漁村”為核心打造濱水人文鄉村旅游。

?

第六節 ?提升城市商服旅游

以綦江城市建成區和規劃區為主體范圍,引入城市主題游樂項目,以“好看、好玩、好服務”為目標,建設和發揮好城區旅游綜合配套、旅游集散功能,做優綦江旅游“會客廳”。

引入城市主題休閑娛樂項目。持續推進城市建設,發揮重慶南大門區位優勢,力爭在東部新城和北部新城各引進一個全國知名主題娛樂項目落戶,加強與國家地質公園和橫山旅游度假區聯動發展。

提升城區人文生態旅游景觀。啟動城區夜景燈飾、形象整治、文化植入等工程。加強城區生態文化承載力,推進五大公園升級改造。打造城市旅游景觀、提升城市旅游形象、營造旅游城市氛圍,推動國際文化交流活動,增強文化影響力。

升級城區“四河八岸”濱河景觀。升級城區綦江河、沙溪河、通惠河、登瀛河濱河景觀,加快打造人文綦江濱河景觀走廊、“綦彩畫廊”濱河景觀走廊、版畫藝術景觀走廊和清涼綦江濱河走廊,結合水利、環保等實施治污清流、暢通暢行提升行動,打造“清水綠岸”生態系統。

提振母城和新城旅游服務業態。加強城區與綦江國家地質公園、橫山度假區聯動發展,結合城市商圈、商業街建設,鼓勵旅游餐飲住宿、購物娛樂等業態發展。加強文化植入,創新城區文化體驗,繁榮夜間休閑觀光、娛樂美食消費,結合城區“四河八岸”啟動夜間亮化工程,打造東部新城夜間文旅消費聚集區。

推進城區集散中心功能建設。緊抓建設西部陸海新通道綜合服務區機遇,打造渝南游客接待門戶中心(綦萬旅游調度及大數據中心),提升綦萬旅游集散及游客接待調度能力,扮靚渝南旅游窗口形象。

專欄7拓展全域旅游產品

打造一批康養度假旅游項目。推動橫山、老瀛山、古劍山和大羅紅花湖依托生態優勢打造度假區,推動永城溫泉打造中新豪立國際溫泉康療度假區,持續利用好高廟壩“涼吧”進一步開展避暑田園度假旅游。

打造一批古鎮古跡旅游項目。以東溪古鎮商貿文化體驗升級為總抓手,推動東溪古鎮基礎設施建設、東溪古鎮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和軍事參議院文旅融合等項目落地,推動多彩僚王城、南州古城等文旅融合項目建設,推動三江影視產業文創園項目落地。

打造一批綦河濱水旅游項目。打造綦江航運歷史文化園和綦江水岸生態休閑帶,推動綦江適宜水域升級漂流等水上運動,建設蟠龍水利風景區。

升級一批鄉村休閑旅游項目。按照四大主題創建1個國家級鄉村旅游重點鎮、3個國家級鄉村旅游重點村、10個市級鄉村旅游重點村、30個區級鄉村旅游示范村,推動11個鄉村旅游點升級。

包裝一批城市商服旅游項目。以綦江“母城”文化旅游功能提升工程為抓手,推動“四河八岸”文旅體景觀及消費基礎設施提升工程,引進12個大型主題娛樂公園,打造東部新城夜間文旅消費聚集區,建好渝南游客接待門戶中心,打造北部智慧新城文旅商綜合體。

?

第十一章 ?優化全域旅游要素體系

?

以創建市級全域旅游示范區為重要抓手,完善旅游接待與配套設施建設,促進旅游智慧升級,提升旅游服務能力。

?

第一節 ?提升旅游接待服務品質

提升旅游餐飲體驗。以“內容土特化、美食品牌化、管理標準化、布局集聚化”為路徑,提升旅游餐飲體驗。構建“6+8+N”旅游餐飲體系。培育綦江北渡魚、趕水草蔸蘿卜、橫山貢米、安穩黑山羊、石壕糯玉米、老四川牛肉干6個旅游食品品牌,培育東溪古道宴、橫山養生宴、石壕紅軍宴、高廟生態宴、古劍養心宴、安穩羊肉宴、郭扶僚人宴、趕水農家宴8大宴會品牌,發掘100個特色菜品、認證200家綦江品牌餐飲店。以城區、東溪古鎮為重點,打造美食街,加大旅游道路沿線布局,形成點軸均衡的多形式旅游餐飲店。

優化住宿產品結構。以品牌化、主題化、特色化為路徑,打造培育一批具有影響力的住宿業態。做精星級旅游飯店,引進五星級酒店1家,力爭形成1家五星、3家四星、多家三星的星級酒店體系;加快主題民宿集聚發展,通過民宿標準化指導、特色化開發,重點打造形成主題多元化全檔次的民宿系統;建立住宿服務和監管平臺,細化完善各級住宿評價標準,實現標準等級動態管理。

打造旅游購物品牌體系。策劃“綦江好禮”旅游商品品牌,構建“特色農副產品、特色手工藝品、特色旅游食品、特色文創產品”四大商品體系。加快農民版畫、綦美人·旗袍、雕刻、竹編、刺繡、巴古陶等非遺文創商品研發;大力培育安穩羊肉、趕水蘿卜、東溪豆腐乳、北渡魚、扶歡米粉、趕水辣子雞、千百度豆干、老四川牛肉干等民俗飲食品牌;大力開發紅軍長征紅色革命文創產品;加快培育三江老工業基地、松藻等工礦文創產品,完善特色文旅商品供給鏈,豐富購物業態。

提振文旅消費市場。支持東溪古鎮爭創重慶市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推進文旅需求側管理改革,提振綦江文化和旅游消費市場。打造東部新城、北部新城、十字金街和紅星夜貓街文旅消費商業街。優化旅行社服務,提升旅游接待質量。數字賦能推出“綦江文化旅游年卡”,搭建直播帶貨、云購物等智能化平臺。出臺面向四川、貴州和重慶其他區縣游客的旅游優惠政策。通過發放文旅“消費券”等形式推動《百花村》《東溪故事》《綦河怒潮》等川劇演出劇目實現居民文旅消費多元化。

第二節 ?優化旅游交通集散體系

加快建設“快旅”交通體系。推動“一橫七縱”“兩橫四縱”對外大通道建設,推進市域鐵路C5線建設,加快綦江中部東西主通道S307升級改造,推進江綦萬桐高速、安習高速等建設,提高對外快速通達能力,推進重慶主城至綦萬快速路、綦江北互通及連接線等項目建設。形成全面覆蓋旅游景區、重點鎮街的高等級外部交通網絡。

持續豐富“慢游”交通體系。大力提升景區干線公路等級,推動3A級及以上景區實現100%高等級公路連接。加快景區慢行系統建設,爭取實施8001000公里美麗農村通組公路,疏通鄉村旅游“毛細血管”,建設老瀛山、長田自然保護區、長征文化公園旅游環線等一批連接景點、環繞景區的旅游公路,構建“串珠成鏈”的交通旅游大格局。增開綦江—萬盛公交線路23條,開行35條旅游專線。

建設“2+6+N”旅游集散體系。建設以綦江城區和東溪古鎮旅游集散中心為引領,古劍山、老瀛山、橫山及長征國家文化公園(重慶段)綦江主體建設區、中新豪立國際溫泉康療度假區、高廟旅游度假區六大旅游接待中心為支撐,覆蓋全域景區景點旅游集散節點的多層次旅游集散網絡。

推動交通旅游深度融合。高品質建設自駕車營地,強化客運樞紐、公路服務設施的旅游功能,推動旅游專列、旅游風景道等發展。積極推動“站運游”一體化,進一步發展古劍山、高廟壩等“景區直通車”和旅游專線,推行送票上門服務,打造“車票、門票、酒店”等“一站式”旅游客運服務產品。

?

第三節 ?推進旅游智慧化和標準化建設

打造智慧文化旅游管理平臺。以全域文旅數字化為基礎,推動綦江云上智慧文旅建設工作,構建由智慧核心樞紐-重要節點-用戶終端組成的三級智慧文旅服務平臺。加強智慧景區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景區流量管控、信息采集、智能安檢等智慧升級。構建景區大數據分析應用平臺,加強營銷監測分析。

推進旅游品牌創建工作。根據《旅游景區質量等級的劃分與評定》(GB/T17775-2003)等規范,重點推進東溪古鎮景區創國家4A級旅游景區工作,引導其他有條件的景區創A、升A工作。根據《旅游度假區等級劃分》(GB/T 26358-2010)等規范,重點推動橫山創建國家級旅游度假區,推動高廟創建市級旅游度假區,支持永城、東溪地等創建旅游度假區工作。推進全域旅游品牌創建工作,創建市級全域旅游示范區和國家級紅色文化傳承弘揚示范區。

專欄8優化全域旅游要素體系

打造一批高品質旅游接待項目。推動綦江旅游餐飲、旅游住宿和旅游購物健康有序發展,布局十大特色民宿帶和6大特色露營地,提高旅游接待品質。

建設交通旅游融合干線網。推動綦江打造老瀛山旅游度假區環線公路和長征文化公園等一批旅游環線。

優化旅游集散體系建設“2+6+N”旅游集散體系。建設以綦江城區和東溪古鎮旅游集散中心為引領,“三山一壩一溫泉,一河一園一古鎮”為支撐,覆蓋全域景區景點旅游集散節點的多層次旅游集散網絡。

推動綦江景區標準化建設。推進綦江旅游標識環衛設施升級、綦江智慧文化旅游管理平臺建設。

第四篇 ?推進文旅融合發展

?

堅持“宜融則融、應融盡融,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旅融合發展基本思路,走源于文化、形于產業、用于生活、成于品牌的路子,加快文化和旅游相互促進、相得益彰、融合發展,力爭建成“國家文化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

?

第十二章 ?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

?

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爭創國家文化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為抓手,推動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創新發展,不斷鞏固優勢疊加、雙生共贏的良好局面。

?

第一節 ?提升旅游文化內涵

培育和塑造旅游文化內涵。梳理綦江地方特色文化發展脈絡和內涵,推動文化內涵與旅游主題協調統一,引領旅游高質量發展。培育地質生態文化與康養度假旅游產品融合,推動僚人、版畫等傳統文化與研學、鄉村旅游產品融合。推動鹽運文化與古鎮旅游融合,推動紅色文化與研學旅游產品融合。推動工礦文化、三線文化與工礦文創旅游產品融合。推動民俗文化、城市文化等多元文化與城市旅游、濱河休閑旅游和鄉村旅游產品融合,厚植綦江旅游產品的文化內涵。

第二節 ?推進文化設施旅游化利用

堅持文旅設施共建共享,改造一批文化和旅游綜合服務設施,拓展公共文化服務設施旅游功能。推進綦江既有或擬建的文化場館對游客開放,開發展覽、劇目等文化活動,提升文化館園的旅游體驗性。推進文化創新體驗。開展VRAR等高科技文化體驗等項目,推進靜態文化展示向動態互動轉化。

發揮旅游覆蓋面廣、市場化程度高等優勢,用好旅游景區、導游人員、中外游客等媒介,大力傳播弘揚綦江以紅色文化為特色,僚人、版畫、地質、山水等多種文化元素,使旅游成為宣傳綦江文明和現代化建設成就的重要窗口。推動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劇院、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場所等成為旅游目的地,培育主客共享的美好生活新空間。

?

第三節 ?創新文旅融合機制

以群眾需求為導向,建立和完善文旅融合 IP 協同創新機制。制定活動營銷融合機制,一體化推進文化傳播、文化演繹等活動與旅游營銷活動,全力打造知名康養休閑目的地品牌;制定文化保護利用機制,以保護為前提推進文化遺產觀光、研學等旅游化利用;建立和完善文旅公共服務一體化推進機制,公共文化設施建設要充分考慮旅游承載能力,推進公共文化設施向景區或景區周邊覆蓋;制定重點景區運營轉型機制,探索國有景區所有權、管理權、經營權“三權分置”改革,構建“管委會+公司”管理運營體制,根據景區定位分類施策,先行試點、逐步推開;完善文旅金融服務機制,進一步推進景區運營權、旅游用地使用權等質押、抵押貸款,建立和完善誠信制度,擴大信用融資比例,支持中小微文旅企業發展。

?

第十三章 ?開展文旅品牌營銷

?

加強宣傳推廣力度,策劃特色游線、開展品牌活動、構建營銷矩陣、加強開放合作,提升綦江文旅品牌知名度、美譽度和市場影響力。

?

第一節 ?策劃特色游線

策劃五條特色游線。構建康養度假主題游線,以橫山、永城為核心,串聯東溪古鎮、郭扶和丁山等康養避暑項目,推動不同需求客群參與多元化康養度假體驗。構建紅色研學主題游線,以長征國家文化公園(重慶段)綦江主體建設區為核心,內部建立綦江城區-石壕-安穩紅色旅游帶,講好紅軍長征故事,體驗長征行軍生活,外部聯動貴州打造渝黔紅色游線。構建文化養心主題游線,以古劍山、高廟壩、綦江河和鹽馬古道為主線,串聯僚人、溱州等傳統文化打造文化養心游線。構建鄉村民俗主題游線,以東溪鎮、永城鎮、永新鎮等國家級市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鎮為核心,串聯各級鄉村旅游示范點,打造鄉村民俗主題游線。構建地質研學主題游線,以綦江國家地質公園為核心,串聯古劍山、老瀛山、安穩鎮觀音村打造以地質科普教育為主題的研學游線。

?

第二節 ?構建營銷體系

加強活動營銷。按“一地一品牌、一季一賽事、一月一活動”總體思路,整合文化、旅游、體育等節賽資源,建立三大品牌活動、四季體驗節會、五大體育賽事的“345”文旅營銷活動體系(詳見表2)。構建多層次、多渠道、多方式、多角度的全方位立體營銷矩陣,推動“多彩綦江·創新之城”聲名遠播。

2:綦江節事活動策劃表

主題

活動名稱

舉辦時間

區域品牌節事

農民版畫藝術節

5

唱響橫山青歌賽

7

鹽馬古道文化旅游節

8

文旅體驗節事

永新梨花節

春季(35月)

三江櫻桃采摘節

打通紫薇花觀賞季

扶歡藍莓節

安穩伏羊文化節

夏季(68月)

隆盛李子采摘節

丁山楊梅采摘節

郭扶僚人文化節

高廟美麗鄉村趣味運動會

古劍山露營季

橫山趕壽節

綦江農民豐收節

秋季(911月)

中峰采蜜節

石壕重走長征路

老瀛山國慶季

趕水“草蔸”蘿卜文化節

冬季(122月)

綦江非遺年貨美食節

永城溫泉文化旅游節

東溪古鎮迎新彩燈文化節

重要體育賽事

四國籃球爭霸賽

4

老瀛山國際越野挑戰賽

6

橫山騎跑兩項賽

8

重慶市游泳錦標賽

10

渝黔八區縣籃球聯賽

12

建立營銷矩陣。實施自主營銷,以融媒體中心為主體,加強自媒體運營力度,建立自主營銷體系,鼓勵行業協會、文旅企業透過自主陣地實施宣傳措施。實施全民營銷,培育一批本土微博、朋友圈、QQ群、短視頻達人,滾動推出各類作品引領本地居民自發宣傳介紹綦江文旅特色。實施頂流營銷,適度引進央視、重慶衛視等傳統頂級媒體,全面加強與微博大V、短視頻博主等網絡頂級流量合作開展宣傳活動。實施線下營銷,精準采購機場航站、高速大牌、高鐵燈箱、商圈LED屏等戶外媒體廣告服務宣傳文旅品牌。實施精準營銷,細分景區客群市場分類聚焦銀發客群、中年客群、親子客群等不同文旅需求定向投送廣告。

?

第三節 ?加強開放合作

依托紅色文化、農民版畫和僚人文化等文旅品牌,著眼區域開放合作提高綦江文化外向吸引力,推動更多文旅品牌入駐國家級、市級平臺和出境展示交流,擦亮綦江對外交流文旅名片,提升綦江文旅品牌影響力。

助力綦萬“三化”發展。深化落實《綦江—萬盛一體化發展規劃》《綦江—萬盛一體化發展國土空間規劃》,以綦萬創新經濟走廊為載體,聚焦永桐新城建設,以兩地文旅合作助推綦江—萬盛創建國家級、市級旅游休閑城市。

深入實施全市“一區兩群”協調發展戰略。以《南岸區、綦江區與石柱縣“十四五”“一區兩群”對口協同發展實施方案》為牽引,依托綦江農民版畫、草蔸蘿卜等文旅產品開展鄉村產品推介,書寫好“一區兩群”對口協同發展的“綦石”篇章。

加強區域協作聯動。以《渝黔合作先行示范區建設實施方案》為主線,推動渝黔東西向文旅融合示范帶建設。依托三山資源融入遵義、江津、南川沿線,打造國際知名的康養度假旅游環線。

主動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以“一館一路一會一節”為抓手(“一館”即綦岸鹽運文化博物館,“一路”即川渝黔鹽馬古道文化旅游線路,“一會”即鹽業鹽運文化學術研討會,“一節”即鹽馬古道文化旅游節),融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助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

加大對外合作交流。緊抓“百品”推廣行動,推出一批具有針對性和差異性的文化旅游特色產品。用好重慶大韓民國臨時政府舊址陳列館等文博資源,通過與韓國開展城市記憶畫展、攝影展、友誼尋根之旅等系列主題活動,鞏固中外傳統友誼。圍繞“世界溫泉之都”品牌,建好中新豪立國際溫泉康療度假區,擴大與新加坡等國家的交往。

?

?

第五篇 ?規劃實施

?

建立健全規劃實施保障機制,最大程度激發全社會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形成推動規劃實施的強大合力,確保“十四五”期間綦江文化和旅游發展各項目標任務順利完成。

?

第十四章 ?強化規劃實施保障

?

第一節 ?提升治理能力

創新文旅治理體系、提高文旅發展活力,推動政府、企業和社會組織等有機結合,構建全社會參與的發展機制,提升文旅治理能力。

優化文旅治理機制。積極推進“放管服”改革,推動將旅游監管方式從事前審批向事中事后監管轉變。健全文化旅游“黑名單”制度。推進文化市場綜合行政執法改革。健全文化和旅游發展的統籌協調機制。

提升文旅法治水平。健全和完善普法教育工作機制,認真落實黨員干部普法教育制度。建立執法人員學法制度,加強普法教育宣傳推廣。健全法制考核制度,做好執法工作管理專項整治。

堅守文旅綠色和安全發展底線。堅守綠色發展底線,踐行“兩山”論,規范建設行為,不觸碰生態保護紅線,實現文旅產業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堅守安全發展底線,牢固樹立安全發展理念,強化安全管理機制、健全危機預警機制,統籌推進文旅發展安全建設,維護旅游發展穩定。

?

第二節 ?強化實施保障

強化組織協調合作。堅持黨對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全面領導,加強文旅部門領導班子建設,形成黨委領導、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工作格局。堅持齊抓共管,進一步完善區域間、部門間聯動機制,推進政策制定、規劃實施、資源開發、市場開拓、品牌建設等方面的統籌與協調。

切實加強政策保障。進一步健全文物保護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政策,強化對文物保護傳承的政策扶持力度。深化消費激勵政策,完善《綦江旅游招徠獎勵辦法》。全面落實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職工帶薪休假制度,鼓勵非公企業、個體工商戶完善休假制度。

創新用地保障機制。加強存量土地盤活,保障重大招商項目及時落地,將文化、旅游重點項目及配套設施建設用地納入全區國土空間規劃并給予重點保障。加強用地質量監督,提升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

加強人才隊伍建設。面向市場需求,圍繞人才制度、人才吸引等環節,積極營造重視人才良好氛圍。加強文化旅游人才培養,健全人才引進制度,創新人才培訓模式,不斷提升人才隊伍建設水平。

大力推進招商引資。充分發揮財政專項資金的引導作用,整合中央專項資金、爭取市區兩級財政資金,設立區文旅產業發展基金,以政策資金吸引民間投資。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以招商引資和規劃項目的動態跟蹤管理為重點,明確每個項目的責任單位、投資建設、政策扶持等情況,實時跟進招商項目,做好招商項目的落地運營與招商企業的配套服務。

完善評估監督機制。創新科學評估機制,充分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新方法,有效整合互聯網大數據和統計數據,通過科學精準評估,全面真實反映規劃實施情況。組織開展規劃實施年度監測分析、中期評估和總結評估,鼓勵開展第三方評估。強化市場監督作用,進一步完善規劃實施的公眾參與和民主監督機制,及時公開規劃實施相關信息,接受全社會監督。

?

第三節 ?制定行動計劃

綦江區“十四五”期間文旅發展擬建設重大項目63個,計劃投資337.6億元。其中政府投資14.6億元,占總投資的4.3%;社會投資323億元,占總投資的95.7%;重大招商引資項目(投資額>=20億)共計5個,投資額280億元,占總投資的83.1%



附件下載:

重慶市綦江區人民政府關于印發《重慶市綦江區文化和旅游發展“十四五”規劃》的通知.doc

部門解讀:

《重慶市綦江區文化和旅游發展“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政策解讀

一圖讀懂:

關于《重慶市綦江區文化和旅游發展“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的圖片解讀

重慶市綦江區人民政府版權所有   重慶市綦江區人民政府辦公室主辦

網站標識碼: 5001100002     ICP備案: 16001936號-1

渝公網安備   50022202000120號

返回頂部